儿女的爱,是不是不要太紧凑了?保持着点——有距离的天伦,这背后意味着多为自己活,那就会对别人少一些要求,这也许才是着想。
一个习惯了传统生活的中国老人,为了去看望儿子一家,来到了遥远陌生的美国。老人与用独立别墅把人们隔开的美利坚生活格格不入,美国儿媳也接受不了老人从中国带去的喧嚣习惯。摩擦日复一日地积累,终到一天变得不可调和。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1991年,还需要靠台湾电影辅导金支持工作的李安。尚不能做到如今的平静谦和,他的电影处女作需要用最尖锐的矛盾来产生最曲折的故事。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
故事的最后,父亲选择离开儿子的花园洋房,自己去唐人街的华人学校教授推手的本事,唯一一点安慰是一位从台湾来的能说说话的陈老太太。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毕竟没有那种父亲在警察局里心脏病发、客死异乡的狗血结尾。只是。这样的妥协其实只是一种逃避,麻木地远离战争,伪装着维持现状。
与家庭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推手》的故事简单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文化差异、年龄代沟、国家观念、人与人的隔阂……甚至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不能轻松微笑着表示:这些早已不是问题。我们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工资、更好的生活,于是,我们也依然要面对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种种矛盾。《推手》中的父亲仍旧想隔些日子就看看儿孙,于是选择留在了那片不属于他,他也并不热爱的土地上。看电影的我们呢?在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该学会退让,掌握几招像“推手”一样四两拨千斤的本事。
——一部电影看下来,才发现,提出了尖锐问题的李安,就是到了最后也没讲清楚到底该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耍了个小聪明,告诉我们——“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们还能在冲撞中栖身。
电影从朱老先生由儿子晓生从北京接来美国定居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描绘文化间的一条鸿沟,以及由这条鸿沟派生出的代沟。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教育方式中以至于方方面面的差异。问题是,文化间没有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融合,而是采取粗暴的方式,要么一方占领一方,要么一方避开,尤其是在这个以西方文化为强势的语境中。片中美国媳妇对公公的反感,晓生决定送老先生出去住就是如此,而玛莎对老先生的反感却是因为不愿了解对方以及对对方的误解而产生。片中的晓生则扮演了一个妥协的角色,尽管他愧疚,尽管他念念不忘要恪守孝道。
片尾朱老先生带的太极拳班中出现了美国学生,表达了一种文化间相互学习相融合的希望,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融合是朱老先生在餐厅里打伤警察成为新闻人物后才产生的,而老先生与陈太太的落寞,给人的感觉惟有......意难平。
片中朱老先生写给陈太太的字,王维的《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联想到梁家辉的《刮痧》。不过刮痧讲的是文化间欠缺沟通产生的误解,而《推手》说的是文化冲突与隔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喜宴》、《饮食男女》和《推手》,三部电影都饱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和温情。又洋溢着家庭离散的伤感,尽管结局都以宽容来和解了所有的矛盾冲突,但影片所表现的亲情、社会、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撞,还是给人的情感与生活留下了难以修复的暗伤。《推手》所表现的冲突和伤害是最直接也最明显的。
首先是家庭中的冲撞。北京到来的父亲、留学的儿子和美国媳妇。中国与美国,两种文化在一个家庭不可避免地产生磨擦。开放式的美国家庭、独立的两代关系、民主空间的自由与中国传统的责任感、感性的家庭关系以及情感深处的亲情融合,之间的不和协是这种组合式的家庭关系的病根。西式自由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象数思维更显得格格不入。一个美国的小说家。一个代表了中国意境最高层次的太极推手,在父亲与媳妇的彼此冷漠中,两种文化从一开始的疏离渐渐开始相互排斥。
其次是社会中的碰撞。父亲以一种卑微的姿态走进中国城的美食馆打工。这个身怀绝学的老人在对亲情失望的情况下离家出走,情愿低声下气地祈求别人给一份工作。打工途中,遭遇了老板的奚落、嘲笑、打击,美国快捷和商业性极浓的社会环境是否真的能容得下这个外表柔弱的老人?中国社会的互重道德在这里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纯雇佣关系。这个打击比家庭的不和协更直接残酷,这是社会性的也是生存性的文化差异。
影片中,社会角色也被导演布局在人与人之间。老朱来自北京。王太太来自台湾,相似背景下的两人都在美国社会环境中格格不入,但王太太跟老朱仍是有冲突的。他们相遇的开始。王太太便以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审视老朱,而老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