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的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771-1773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771]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没准哪天上厕所的时候,被埋进去。(读看看小说网):。

    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国。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见,王朝的年限看不见。

    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对于气数,崇祯是不信的,开始不信。

    等到崇祯十四年,怕什么来什么,后院起火,前院也起火,卢象升死了,辽东败了,中原乱了,信了

    在一次检讨会上,他紧绷了十四年的神经,终于崩溃了。

    他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的错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们似乎也很同情,纷纷发言,说这不是您的错。

    但不是皇帝的错,是谁的错呢?

    气数。

    几乎所有的人,众口一词,说出了这两字。

    崇祯终于认了,他承认这是气数。但他终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气数,人力也可补救,这么多年了,补救何用?

    然后接着大哭。

    崇祯大哭的时候,李自成正在前进,在属于他的气数上,大踏步地前进。

    在河南,他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以及我们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鉴于崇祯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鉴于不想有人说我拿崇祯同志混事,还鉴于我比较乐观,不太喜欢落井下石,所以,我决定简单点,至少保证你不至于看得太过郁闷。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进,一年后,他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六年(43),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究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读看看小说网)

    在出发前,他发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1772]

    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一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

    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

    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这种编剧思路,很类似于早些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按当时编剧思路,就是找个弱女子,什么坏事、孬事、恶心人到死的事,都让她碰上,整体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过来,挺住,再一棍子打过来,继续挺住,挺到最后,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这工作,谁干?

    [1773]

    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简称最最不幸),崇祯知道这点。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同志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一个了不起的人。

    结局到来的具体过程,就没必要细说了,我说过,我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很明显,至少对于崇祯而言,这段并不幽默。

    我还说过,我是个不喜欢写废话的人,同样,对崇祯而言,这段是废话。

    当然,对李自成同志而言,这段很幽默,也不是废话,他从陕西出发,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到了北京。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西直门(他从西边来),开始攻城。

    崇祯同志有句名言,诸臣误我,还有一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