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的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661-1670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溶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规矩来。虽然他发行了纸币,一千、一万都印过,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大家还是认白银,就不认纸币,再牛都没用。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

    当然,之所以西北先闹起来,除去天灾、银祸外,还有点地方特色。

    西北一带,向来比较缺水,比较穷困,比较没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较扯淡,所以这个地方的人,过得比较苦。

    生活艰苦,饭都没处吃,自然没条件读书。

    没条件读书,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没官做。

    没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带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008年12月5日

    [67]

    生活艰苦,民风自然彪悍,当兵是最合适的工作。

    除了当兵之外,还有一份更为合适的工作——驿站。

    驿站虽说比较小,但好歹是官办的,也算是吃皇粮的,而且各省都有拨款,搞点潜规则,多少能捞点油水,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据统计,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崇祯二年(29),驿站没了。

    之前我说过,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个叫做刘懋的好人。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慌、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抚战

    当然,崇祯是不会这样想的,无论如何,他都要撑下去,否则将来到地下,没脸见开铺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杨鹤。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工作交接十分简单。应该说,基本不用交接,因为杨鹤到任的时候,武之望已经死了。

    不是他杀,是自杀。

    武总督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鉴于西北民变太多,估计回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索性自杀。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68]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有一次,几个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这个,杨鹤就在其中。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么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几句话,就把大家彻底说懵了,对于他的观点,大家有着相同的评价——胡说八道。

    不杀人,怎么平乱?

    这是一个不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不要紧,有一个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后,崇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