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的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511-1520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无数失地,却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这一仗,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放弃。

    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东林党已再无回天之力。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

    三十年前,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意志坚定的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终究是错的。于是他决心,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维护世上的公义,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随意践踏他人,让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这个理想,他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从那个小小的开始,经历几十年起起落落,坚持道统,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无数的追随者杀身成仁。

    然而杀身固然成仁,却不能成事。

    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终究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我并不喜欢东林党,因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自命清高,还空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

    小时候,历史老师讲到东林党时,曾说道:东林党人并不是进步的象征,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问:何谓封建士大夫?

    老师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势力,而他们的精神,绝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亲手翻开历史,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遗弃

    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

    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

    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25)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7]

    可是他提了N次,也没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他走,是他实在走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贤的意思,接替辽东经略的人,应该是高第。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23),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死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了磕头(叩头岂免):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了。

    在辽东,高第用实际行动证实,他既胆小,也很无耻。

    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

    经过孙承宗的整顿,当时辽东部队,已达十余万人,对此高第是有数的,但这位兄弟睁眼说瞎话,说他数下来,只有五万人。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都是孙承宗领了。

    对此严重指控,孙承宗欣然表示,他没有任何异议。

    他同时提议,今后的军饷,就按五万人发放。

    这就意味着,每到发工资时,除五万人外,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刀,奔高经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他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8]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