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除了美国德国和苏联的一些大学。==
国内主要是北京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特别是各部委的研究咨询机构。同时上海围绕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在以复旦大学为基础,在扩建学校。
一些中学生毕业后会在上海接受基础学习,然后报考研究生,才能进入新民大学,西北大学,敦煌大学这样的超一流的学校。很快,原本以为复旦大学将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外籍研究员们知道,这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基础大学而已。
“如果在电学上有所突破,复旦大学才有可能成为超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的老师和教授们对此抱着很现实的希望。
国际原子能机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美国的华盛顿,德国的慕尼黑,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建设一个核能发电厂。所以这三个城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来进行相关事务。
四个大国隐然有重新在国联之外**的态势。而没有加入的英国成为了世界上各国眼睛盯着的地方。这让丘吉尔非常难受。
十一月,丘吉尔到访华盛顿,与罗斯福进行了会谈。他需要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斯福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除了推销军火以外,罗斯福对中国的其它事情采取中立或者回避的态度。
只有在联合遏制德国和苏联的扩张达成一致。认为不能再让德国和苏联这样扩张下去。英国的盟友已经不多,美国和英国应该结成同盟。组建盟军联合司令部,在中东和北非投入对德作战。欧洲大陆不能一直被德国这样占领下去。要支持法国复国,毕竟法国在非洲还有一些殖民国家。利比亚还有一支六万多人的法**团。
美国当然不能就这么帮助英国和法国。美国要求用中东的时候以及秘密建议一个欧美航天中心。建设航天中心必须的雷达测控站。这些测控站要在盟军的直接管辖之下。关于地球同步轨道。目前北天球已经被众人占领,并很可能向南天球渗透。所以美国可以支持英国发射人造卫星,在同步轨道占有一席之地。
罗斯福认为为了达到与中国相抗的目的,英国应该允许澳大利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非洲国家**,加入欧美航天中心,与中国分庭拮抗。所以英国加不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都不重要。核能发电技术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公开。世界上有能力的国家都能发展自己的核电技术。但是不要制造原子弹,原子弹确实是禁区。美国的道理很简单,不管怎样。都要有对抗,有对抗才会有钱途,美国才能浑水摸鱼。如果能够拉下中国,那就是最好的。
丘吉尔却沉默了。现在的英国就靠殖民地才能够有抵抗德国实力。允许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英国当然可以扶持忠于自己的政府。但是这等于开了别国同样影响这些国家的口子,而最容易替代英国的正是美国。
丘吉尔是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首相,现在确实非常困难,但是真的困难到了解散帝国的地步?困难到了看着被盟国落井下石的地步?一战过后,国际金融中心曾经转到了美国。不过现在美国发生了内乱,美国在努力怎样维持自己大国的地位。英国就该放弃。
丘吉尔不会。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曾经以为是虚弱不堪的大国。现在却显露出了从未曾有的强硬。挤垮了日本,削弱的苏联。从美国的嘴巴里硬夺走了菲律宾,很可能还会吞掉夏威夷。这还是中国并未统一的情况下。中国在阵痛中完成了整合,这个整合的速度快得惊人。美国可以与中国做生意,英国为什么不可以?
丘吉尔并未与美国达成什么协议。而是直接飞到了上海。这是不告而来。如果上海不接待,丘吉尔的飞机也要降下来加油,不然会直接坠毁在中国。由于毫无准备。所以伍豪直接带着外交部的人与丘吉尔进行了会谈。英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领土和殖民地横跨世界各大洲。所以丘吉尔有霸王硬上弓的本钱。
会谈很顺利,伍豪答应在中东战局中保持中立,答应为德国和英国和谈做中间人,地点可以选在上海。
英国可以签署不发展核武器的协议,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同意让研究成果公布于众。
“中东和北非,大英帝国的利益核心,绝不会放弃。”丘吉尔非常严肃:“我想知道中国的态度。”
“中国对中东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不过中国希望各国能够和平相处。”伍豪微笑着说。
“中国对于德国吞并欧洲大陆持什么态度?”
“中国政府不会干涉各大洲的内部事务。”
丘吉尔笑了。
英国面对现在的危局,牺牲掉法国又怎么样?德国并没有逼迫英国,相反在海上和地中海都保持了克制,反而和苏联冲突不断。在中东,英国说是核心利益,但是如果苏联和德国为了中东打起来。英国倒是乐见其成。扔掉中东又怎么样?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是美国的美孚,他们更着急。
美国在中东朝英国背后下刀子,现在更加是摆明了要肢解英国,把自己当傻子。丘吉尔笑的很开心。
盟国?大英帝国独自干又怎么样?其它国家该谁死谁死。
丘吉尔回国,但是外交大臣留了下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赶到了上海。
英国和德国两个外交部长进行了闭门会谈。中国外交部并没有参与,真正做到了不干涉。只是英德两国外交部长离开时脸色都不好看,显然并没有达成协议。
两国的外交部长移到慕尼黑,这次加上了苏联的外交部长。不过对中东问题依然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但是有一点已经非常确定。英国已经放弃了帮助法国复国,默认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所作为。现在的争议在中东和北非这是世界的油桶。三个国家都想在这里获取最大的利益。
法国终于明白了要发生什么事了,戴高乐将军在利比亚进行了演讲,反对三国瓜分中东,号召所有的法国人到利比亚,组建自由法国政府。1940年年末,法国南部,几千万人在德国战机的呼啸之下,逃出法国,戴高乐集中了全部的海军和志愿民用舰船,开始了大撤离。
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也开始组建非洲军团。只是人的问题好解决,粮食武器怎么办?
美国政府显然没有料到丘吉尔居然有如此大的魄力要和德国进行和谈,也没有想到这种和谈还真的局部达成了。至少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