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编组法子是临时措施。如果这些单身男子找到了婆娘,可以自己成家后,按人分配土地。
张春已经吩咐除了靠水渠的三百亩地势稍高的土地种棉花以外,其他的全部恢复成水稻地。
后李村的十五户村民都是河南村搬出来的,再种小麦的时候就已经满三年了,所以每户分了二十亩,都是靠近牛头山的土地,离牛头山也近,能够和河南村相互照应。剩下的七百多亩都由前李村来统一耕种。
小李家村的人身体底子很差,就算一日三餐吃下来,体力也赶不上已经恢复了两年的竹皮下村的村民,干活时跟不上。张扬颇为抱怨。陈继祖也不敢把这些瘦骨嶙峋的小伙子们训练的太厉害,只是每天前后李村跑一个来回而已。
真正繁重的活儿是河南村和竹皮上村的壮劳力干的。他们开山炸石,修建北广河上的石拱桥以及从前李村到河南村的道路。统一五米宽,两辆牛车能够并排行走。而以前大多数地方只是几十公分的田埂而已。
下田的小路是前李村自己修的。
张扬是最早毕业的一批学生,年纪也最大,农业技术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农事管理逼到这个份上,居然干得有条有理。让村民和长工们对这个“土秀才”佩服得不得了。连带着对张家堡出来的学生也尊敬得很。而前李村就是张春带着一帮小屁孩们规划建设的,别看他们只有十来岁,最多十二岁,但是干起活来,竹皮下村的人都不一定比得上。
打谷场、养牛场、化粪池、公共厕所、粮仓、下水道到各家的房屋,都少不了这些孩子的身影,不仅自己能干,还能指点村民干。这些孩子欢快,精力充沛,对谁都很热情,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张春和丽质混在其中,很多天后才被长工们知道这是自己的东家。因为张春和丽质穿着和大家一样的衣服,一样地干活,一样地吃饭。不注意还真分不出来。
前李村的配套设施和竹皮上村差不多,不过张春想了想,还是增加了一个纺织厂,纺织厂是两个大院改建的。张家大院里的十七个女人全部搬到了纺织厂里。这里还是用的土织布机,不过经过改良了,很多部件采用了铁制,显得精巧了很多,效率比不上纺织机,但是也提高了数倍,完全是一百年后的技术结晶,能够满足复杂的织布工艺,要知道后世的土织布是很值钱的。
纺织厂由芹姨担任厂长,分了两个十八岁的女学生为库管和会计,她们的算学勉强说得过去。
纺织厂除了棉纱车间和纺织车间,还多了一个印染车间,不过还没人,委托张扬氏在汉口卖一些女工训练后再送过来。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