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朝的哈佛大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177章 国事家事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宋神宗进行辩护,并同时指出张汝贤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事实真相;是不公平的。还指出张汝贤是公报私仇,自己不可能诋毁宋神宗,凭自己的一贯表现即可证明。张汝贤又上书,指责王安礼所到之处,与当地妓**女往来密切,其行为污秽不堪;王安礼对父母极不孝顺,在守丧期间即与妻妾**作乐,有损执政大臣的形象等等;王安礼这样的大臣不能正己,焉能作为士大夫学习的榜样、充当执政大臣呢?张汝贤的奏章上递宋神宗后,王安礼多次上书辩护,以其兄王安石患病为借口;并请求宋神宗派他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于是宋神宗任命王安礼为江宁府知府。

    宋神宗对王安石一直万分心仪,爱屋及乌,其弟王安礼沾光不少。去年(元丰六年、1083)八月,宋神宗召见执政大臣王珪、王安礼、蒲宗孟等。宋神宗在交谈之中流露出朝廷上下缺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大臣的感叹.尚书左丞蒲宗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朝廷内外人才均为司马光的异端邪说所迷惑,成为司马光一伙的人才了。宋神宗很不高兴,谈话进入了僵局,双方都十分尴尬。蒲宗孟甚是恐惧,宋神宗愤愤道;蒲宗孟敢看不起司马光吗?自从他辞去枢密副使职务后,司马光从来未曾上书言事,也不曾向我要求过什么条件,自从本皇帝即位至今,只有司马光一人如此高洁。还有一次,宋神宗又与执政大臣谈论古今伟人,蒲宗孟盛赞汉代扬雄如何伟大,宋神宗嗤之以鼻。从此以后宋神宗对蒲宗孟就很反感了,想找借口赶走蒲宗孟。恰在此时,有人告诉宋神宗说尚书左右丞蒲宗孟、王安礼违法修缮枢密院办公的房屋。宋神宗大怒,贬蒲宗孟为汝州(今河南临汝)知州,工部郎中王克臣、将作少监钟浚罚铜二十斤,工部郎中范子琦、工部员外郎高遵惠、将作监丞韩玠各罚铜十斤。宰相王珪,蔡确吓得不敢上朝办公,在家中听候发落,结果被各罚铜八斤、王安礼罚铜十斤。其后宋神宗派宦官通知王珪等人前去办公,他们才到中书上朝。现在,刚一年,王安礼又来多事了,算了,走远点吧,眼不见为净。

    不过,近期也有宽心的事。

    一是《资治通鉴》即将撰毕。

    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开始宋国设置机构,进行《资治通鉴》的集体创作,司马光建议回韶州翁源县(今广东曲江南),县令刘恕、将作监主簿赵君锡同自己一道共同撰写,其后赵君锡因父亲去世而未能参加,改由国子监直讲刘攽负责赵君锡之工作。刘攽撰写五年以后,由知资州龙水县(今四川简阳西南)范祖禹代替。每撰写完一朝的历史,即上呈宋神宗。元丰七年十月将《五代纪》三卷上呈宋神宗。《资治通鉴》总共二百九十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撰写完毕时,参加编写工作的刘攽已被贬为监衡州酒务,刘恕已去世。宋神宋高兴地对执政大臣们说:“前代没有出现过这类书,《资治通鉴》比荀悦的《汉纪》好多了。”宋神宗下令将《资治通鉴》送到三省,交给执政大臣阅读。其后宋神宗又下令晋升主要负责人司马光为资政殿大学士(司马光原来是端明殿大学士),并奖给司马光银、绢、衣带、马等物。

    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司马光将所撰的从战国至秦二世时的历代君臣事迹8卷进献英宗,并上疏:“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帝王所立知者,略依左传春秋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4月,朱英宗下旨设立书局,继续编撰。

    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制序并赐名《资治通鉴》。至1085年1月1日(元丰七年十二月初三日)全书编撰完毕,历时19年。全书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贯串了1362年的史事,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编撰过程中,司马光、刘恕、范祖禹、刘做等人取材于十七史、野史、传状。文集、话录等222种有关资料;其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较系统的历史资料。

    这《资治通鉴》的完成,耗时19年,全书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300余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6年朝代1362年,是中国文化史中独一无二,毫无争议地处于顶峰的编年体史书。

    此书要到1085年1月1日(元丰七年十二月初三日)才算正式完工,现在才九月,不过,虽未正式封笔,但已基本成形,只需作些小修改即可。所以,看皇帝心情不好,此事也就提前二三个月来冲冲喜了。

    盛世出巨著,《资治通鉴》是个不朽的里程碑,它不止是司马光等编修者的荣耀,更是宋朝文明的象征。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件好事。可是这么一件大好事,本该大大的庆贺一番的,可是落在你多愁善感的皇兄的心里,悲凉再次升起。这是部不世出的巨著,相信宋之前没有,连个影子都没有。但是多么的可惜,它马上就要正式出世了,可在其出世时,国家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辉煌成就。如果威服四夷,扫平西夏,恢复盛唐时的疆界,那时文治武功都达到各自的顶点,那又该是幅怎样的欢欣鼓舞的局面。好事落在有点忧郁症的宋神宗头上,也变成坏事了,变成压力了,变成讥刺了。

    一是李宪上《扰耕策》。

    自李宪攻占兰州(今甘肃兰州)后,西夏曾多次派兵前去争夺,但都被宋军打败。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之战后,西夏进一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用攻兰州。元丰七年正月(1084)西夏步兵、骑兵号称八十万围攻兰州,志在必得。宋神宗一再下诏,命令李宪等人不得轻举妄动,同时要求李宪联合吐蕃首领阿里骨共同对付西夏的进攻。二月,李宪向朝廷递交了《扰耕策》一文,具体阐述了自己对防御西夏,保卫兰州的意见。他认为单是防御恐怕很难守住兰州,应将防守与进攻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在西夏春耕季节派遣一小部军队向西夏领土发动袭击,而不是出动大军深入西夏本土,破坏西夏的农业耕作,在西夏收获季节也同样派兵进行掠夺,以达到削弱西夏的目的,另一方面,宋朝政府应千方百计招纳西夏人口,使他们归顺宋朝,反抗西夏的统治,这样就可以保住兰州。宋神宗采纳了李宪的意见,效果良好。总算宽了点心。

    一是王宗望建议改革蜀盐生产。七月间,夔州路转运使王宗望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