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朝的哈佛大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136章 喜忧参半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选的那个筑城点没有水源。想与西夏对抗,这个城得筑多大,里边光士兵就要驻扎多少,你让他们吃什么?你让马匹喝什么?”

    徐禧很自负:“那还不简单,附近有水。我自有妙计,你只说听不听命令。”

    种谔很倔强:“不听。”

    徐禧很蛮横,威胁道:“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真不听?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种谔想,违令是死,筑城也是死。与其死在西夏人手里,还不如死在军令下。种谔高昂着头:你随便:“城之必败,败则死;违节制亦死;死于此,犹愈于丧国师而沦异域也。”

    说到这里,两人没法再继续了,难不成徐禧真的因为点反对意见就杀了种谔这样的边关大将?他想了想,其实杀了也没大事,宋朝就这规矩,军人是最没有地位的公务员。就算杀了也不会抵命,只是很可能耽误他修建永乐城的计划。

    两下衡量,还是留下种谔一条贱命吧。徐禧斥其怯战,以动摇军心罪解种谔延州下狱。种谔被捕了,徐禧成了鄜延军的主人,徐禧很是自得,本人略施小计,就得到了大宋最强的精兵和世界上最好的阿拉伯马,我徐禧,一定会流芳百世了。

    种谔是兵遇到秀才怎么也说不清了,他的抗议无效,他把眼光放到时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的身上——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北宋第一科学达人不会不知道永乐川建堡的种种致命伤,尤其是水源。这位西北战区的最高领导人应该对这生死大计表态了。可是,种谔不知道,徐禧刚到西北时就曾与沈括相谈甚欢,徐禧决定改变种谔的方案,他要创新一个完全不同于种谔方案,否则今后灭夏的头功算谁的?徐禧决定先筑永乐城,聪明的沈括知道徐禧的本意,徐禧的官比种谔大,当然不能驳了这位皇帝红人的面子,改变初衷,转向同意了徐禧的方案。现在种谔以永乐三面绝崖而无水泉反对此方案,这位沈大人,是科学巨人,也是政治上的小人与侏儒。面对强权,他选择了沉默。

    宋元丰五年八月时,北宋决定修筑永乐城。由徐禧、李舜举、沈括率领鄜延军除种谔以外所有大将、4万步骑,以及禁、厢、蕃各军8万,民夫20万出边界,至永乐川筑城。

    每个人都知道,西夏人随时都会出现。这是扎在西夏人心头上的一根刺!宋军全力以赴,30余万人只用了40天就造出了“三面阻崖,表里山河,气象雄壮”的永乐城。

    站在这座城下,徐禧感慨万端,这是他的计划,是他的业绩。他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会是西夏人的噩梦。皇帝赵顼也很激动,是他力排众议支持了徐禧,特别是力排了王木木那赔钱的“喂奶主义”支持了徐禧,,他要自由翱翔,他要飞得更高。他很高兴地给此城赐名为“银川寨”。

    对于这些情报,郭逵看着看着,很是忧虑。对于西北的地理和西夏的军队,郭逵还是相当的了解的。在宝元、康定年间,西夏元昊扰宋朝沿边州郡时,郭逵之兄郭遵就是延州西路都巡检使,后被西夏兵杀死,郭逵深记在心,刻骨铭心,时时图报,常常研究那里的地理和人事。

    郭逵曾在军中议论攻西夏取灵武时,他表示反对,说:“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结果出师不久,泾原任福全军覆没。显示出其不凡的能力。另,治平二年(1065),郭逵曾以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等等,这些经历,都说明了郭逵对西北的局势的判断能既有能力,也会符合实际。

    郭逵说:“王爷,行军打仗,天时地利,殊为重要。这修建“银川寨”,就是安营扎寨,就是敌我战线上的一颗钉子、一枚棋子。要进能攻,退能守。我看这“银川寨”,已经深入敌方势力范围,所以,进的事,免谈,要进,后继有人再说。现在,问题最大的是这“银川寨”守不了。进不能进时可以不进,而守不能守时却不能不守。这“银川寨”仓促建成,30余万人只用了40天就造出了“三面阻崖,表里山河,气象雄壮”的永乐城。这样的城堡不会很坚固,这样的城堡也不会很大,相反,是应该属于比较小的钉子户性质的营寨。在对于西夏来说,如此有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的营寨绝对不会放任存在。必将大举进攻,而我们又无法知道他们到底会在哪一天进攻。所以,两难,不留重兵在永乐吧,永乐难保,此城白修。留重兵在永乐吧,一个深入敌方的据点的大量的粮饷的供给很成问题,特别是,记得他们如果是“三面阻崖,表里山河”的话,那么,城里没有水,靠城外边建立的水寨,靠谱吗?人家不攻城,先陷了你的水寨,你怎么办?那时,城中的士兵和马匹牲畜的饮水怎么办?反正,这个永乐城修得真不怎么的,恐怕很难永乐!甚至会相当的不乐!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