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朝的哈佛大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078章 运筹扩张第(2/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以,我决定,第一个目标就是台湾岛,第二个目标是琉球群岛,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向外扩张。我们不染指大宋现有的土地,我们开拓新天地,问心无愧,自已吃自已打的食,自已宅自已盖的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王木木知道,不少海岛现在虽然是作为贬官、流民之驱逐地,但总还在大宋的版图上,或靠近大宋的版图,我不跟自已人争食,我不去算计这些岛屿,当然,遗憾是有的,在前世,那都是些美丽宜人的黄金地啊。

    比如:雷州半岛南面的海南岛,中国的第二大岛;长江口的崇明岛,中国的第三大岛;浙江省平阳县东南人称“碧海仙山”的南麂列岛(有52个岛屿),距大陆最近的鳌江镇仅30海里;福建霞浦东北的大嵛山岛(距三沙镇5海里,由十一个大小岛屿组成);广东阳江西南的海陵岛(距阳江20公里)。这些岛离大陆太近了,如出现不同的地域政治文化,很难互不干扰。

    王木木现在在算计大中小琉球。事先,王木木已经把台湾的事想清楚了。

    其实,“台湾”这一名称要在现在的700多年后才会出现,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秦朝时期称“瀛州”;汉代称“东”、“东鲲”,三国时代称“夷洲”,隋代称“琉求”、“流求”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在公文中出现“台湾”两字。

    在三国时期,台湾的正式称谓是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括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与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下同)春正月,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夷洲及禀洲。由于禀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此役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个里程碑。

    《三国志·吴志》记载,此役历时“经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了解。

    夷洲所以能确定为台湾,有赖于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作《临海水土志》,书中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临海水土志》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山顶有越王箭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

    《临海水土志》中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临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夷洲确是台湾,现已成为定论。

    到了隋代,中央政权对台湾又有大举动作。台湾在隋代称为流求。据《隋书》流求国传、陈棱传等记载,大业元年(605年),有海师何蛮上奏,每逢春秋二季,天清风静时,向东方望去,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也不知有几千里。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一同前往,到了流求,因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炀帝雄心不已,次年,再派朱宽前往招抚,流求仍不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

    炀帝因见招抚不成,决定以武力讨伐。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先到高华屿(今澎湖群岛的花屿与大屿),又东行二日,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甓屿,(今澎湖群岛的奎壁屿),又过一日,便到流求。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到来,纷纷至军中贸易。这说明当时大陆与流求之间有商业往来。陈棱率兵登岸后,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21世纪的学者大都认定隋代的流求就是台湾,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以方位与距离而言,《隋书》的流求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因台湾距大陆福建甚近,所以天晴时自福建沿海可以望到。《隋书》流求国传说;“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第二,就风土人情而言,《隋书》的流求也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隋书》流求国传所载风土事物,与清人笔下的台湾风物大都相合,而与《使琉球录》中的琉球国风物不合。

    在两宋的地图上,台湾一直被标为流求。在宋代,台湾还被称为“毗舍耶”,台湾的土著人被称为毗舍耶人。

    再后些朝代,台湾还被称为“东番”、“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东郡”、“东宁”、“台湾”。

    在21世纪,台湾的人口约为2300万,其中台湾原住民族人口约53万。

    同时,王木木也把琉球群岛的事想清楚了。

    在中国典籍中又有许多关于“冲绳”是“琉球”的记载。一为“流求”,一为“琉球”。实际上它与台湾算在一起,应为同指大陆外大海中的一片岛屿陆地。至于究竟是哪一块,古代没有精确的经纬仪,张三李四,各人去的地可能是同一地,更可能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地,或是同一岛链的不同点。

    五胡乱华时,中原人被野蛮杀戮,被宰割烹食,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当时,不少具有航海经验的青州、徐州人阖家扬帆出海躲避战祸。凑巧,自山东半岛有一股海流流向琉球群岛,只要出海时机合适,不用风帆顺着洋流飘荡,船上的人就会飘到琉球群岛。据史书记载,这些远赴海外的汉民远航到了硫球群岛。他们的后人建立了琉球王国,在中原战乱平息后,琉球王国于隋代时期开始请求归顺。后他们陆续在唐代归附中原,并澄清了他们的来历。

    历史上的琉球王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