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凤麟山海异闻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九章 黑龙吐玉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还在胡思乱想之际,阎钺的“白驹”却忽地停下。东方已泛起了鱼肚白,指上的“天星戒”还在闪着光亮。

    这时我才猛地发现,“白驹”和“吉量” 是真正奔跑在风中的,它们蹄不着地,却也没有驰骋于云间,而是以一种十分帅气俊逸的姿势停在半空之中。

    当然,这回还是“白驹”姿势更好看,虽然我们的“吉量”比较华美,但毕竟坐了四个人啊!

    可吉量”的红色鬃毛在风中微微浮动,真是十分美丽无伦。

    我们愣愣看着阎钺的背影,一分一秒地过去,疲累交加,都不免有几分睡意袭来了。

    朦胧中阎钺好像在掐指算着什么,估计又现出了“赤青眼”看地测气,好半晌了既不回头也不说话!

    楚云晖在我身后对阎钺喊道:“茅山还是不用上去了,肯定不会藏在老巢!”

    阎钺依旧是一动不动,我们又耐心地等了好些时候,他终于面向南边,冷冷地说道:“是南方,王者气息之地。”

    我们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云晖早笑着吟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个好地方!如此繁华锦绣之乡,真难让人怀疑!本以为臭道士们肯定会把藏在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地呢!藏于南都,还真是聪明,会混淆视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那不就是南京?龙盘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啊!那离我家超近,可是我超喜欢的城市呢!难道这件宝贝竟被藏在南京?莫不是明孝陵里么?

    南京自古就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筑城于古长干里,后人称为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而我的家乡“马鞍山”虽属安徽省,但真的离南京非常近,连一个小时都不到的车程!所以,从小我有事没事就经常和小伙伴们去溜达,还十分霸气地号称为“微服出省”。

    南京真的有好多工艺品和各色美食,自然以夫子庙那边最好玩!

    要是说得官方一点,南京的饮食以京苏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称为京苏大菜,又叫京苏菜、金陵菜,厨师则自称“京苏帮”,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功精细,善用炖、焖 、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鲜香酥嫩。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金陵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南京的制鸭技术久负盛名,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记载。南京的鸭肴是闻名全国的,除金陵烤鸭外,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咸鸭肫、金陵片皮鸭、鸭血粉丝汤等也各具特色……

    尤其是鸭血粉丝和小笼汤包,真是每次去必吃啊!那鲜美绝味,远非他地可比!……

    白驹一跃向南,我们的“吉量”也飞腾之时我才缓过神来,什么对什么嘛,这回是去追宝的,我怎么又扯到吃了……

    不过转眼之间,我们便来到了南京,这座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熟悉都市。于玄武湖城门外下马之后,“白驹”和“吉量”也不知被阎钺施了什么法,竟瞬间消失不见了。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六朝时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清朝时期辟为公园。它位于南京市城中,是紫金山脚下的国家级风景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是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巍峨的明城墙,秀美的九华山,古色古香的鸡鸣寺环抱在右。王安石有诗赞道:“覆舟山上龙光寺,玄武湖上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相传宋文帝因为在此看见黑龙吐玉,就叫北湖为黑龙湖,因为“玄”也就是“黑”和“北”的意思,所以后来也改叫玄武湖了。

    可见此地是个很有龙气的地方!

    玄武湖很大,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环湖有玄武晨曦、北湖艺坊、玄圃、玄武烟柳、武庙古闸、明城探幽、古阅武台等众多景点。

    我不禁疑惑道:“来玄武湖干嘛?我倒记得“黑龙吐玉”的传说,莫非这宝贝藏在湖底?就是这块‘龙玉’?可我不会游泳啊!

    相传南朝宋文帝时期,有一年大旱。湖心窜出的黑龙,吞玉升天,搅得满天黑云沉沉,待到黑龙在天上嘴一张,又把美玉吐了出来,猛砸湖心,便把玄武湖砸开了一个大洞,涌出水来,瞬时白浪滔滔,干了几个月的金陵,又风调雨顺了。

    楚云晖笑道:“宝贝是不是源于这儿的‘龙玉’呢尚不得而知,但是你可别忘了,阎道长祖师爷的衣冢可是在此啊!”

    哎呀怎么就一时没想起来!以前对郭璞不太了解,只知道他生前是很厉害风水先生,许愿一定准!每次来玄武湖游玩,便只会随着众人参拜,还要花二十元买个许愿红条,写上很多很多字,然后爬高上低,系在高高的树枝上方罢。如今认识了阎钺,“郭璞”这名字顿时在心中直冲高悬!即是阎钺祖师爷的衣冢,我们到了南京,当然没有不好好参拜一番的道理。

    出玄武门,便是翠虹堤,再向北,就是郭璞的衣冠冢。

    现在的我,已经对郭璞的官方资料有着比较系统的了解了。

    郭璞博学多才,不仅精通风水堪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西晋末年,晋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引起“八王之乱”,外族乘机入侵。那时郭璞只有二十岁,不得不远离自己的故乡山西闻喜县,到南方避难。来到建康,他寄寓在后湖畔的一个朋友家里,并常到后湖边散步吟诗,遣散胸中愁闷。

    一年五月,端午刚过,郭璞来到今日的环洲,东望蒋山,北眺石灰,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忽然,水面上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郭璞见几只采菱小船穿行在荷花丛中,一个姑娘还唱着采菱歌。不一会儿,小船突然一歪,站在船头上正在唱歌的姑娘身体一侧,竟落入水中。船中几个姑娘一阵惊叫。郭璞顾不得脱衣解带,便跳入水中,将姑娘救上了岸。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