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将谋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章 终了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老的眼眸也是径直掠过一道悲色,就在王闵的眼神下,咬着嘴唇,面露悲痛的一字一句道。

    “哦!”

    王闵低低哦了一声,眼中眸光一闪,接着便是恢复了平常。

    “看来,他们也是丝毫没有怀疑!”

    “走吧!”王闵装出几分悲痛的模样,当下对着前者安慰了几句后,而后便是也是向着大堂走去。

    进的堂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两具直直摆放的棺椿。

    王闵心黯,知晓其中恐怕就是躺着吴家二人。

    吴强身死的消息是昨夜传回来的,而吴斌是今日死的,时间如此仓促,也不知吴家剩下的这几个人,怎么办到的,这般迅速的就是将着二人入棺了,原本王闵还以为,自己来到此处还是会看到直挺挺的尸体呢,这倒是大出自己的意料。

    可是转念一想,今日若还不能将之装棺,那么依着宋人的习俗恐怕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在民间传说,今夜,死去的人的鬼魂是会回到身前的地方的,这也叫回煞,如若待其回来后看到自己尚未入棺,那么无疑要出大麻烦的。

    回煞又称丧煞或归煞。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死后其魂气将于固定的日子归家,到时有凶煞出现,危及家人,一定要举家躲避。这一陋俗并非自古而然。南宋俞文豹《吹剑录全编》四录称:

    避煞之说,不知出于何时?

    他从唐代吕才《百忌历》中发现有所谓《丧煞损害法》,此后“世俗相承,至期必避之”。其实,这一陋俗已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上《风操篇》: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燃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

    颜氏赓即加以痛斥:

    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宋代避煞之风遍及各地,经济最为发达、文化程度最高的江浙地区尤其盛行。南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19《韩氏放鬼》称:

    江浙之俗信巫鬼,相传人死则其魄复还,以其日测之,某日当至,则尽室出避于外,名为避煞。命壮仆或僧守其庐,布灰于地,明日视其迹,云受生为人为异物矣。

    临安府作为南宋的“首善之地”,此风居然不减于外地。每当所谓回煞之日,“京城乃倾家出避”。“而俗师以人死日推算,如子日死,则损子午卯生人。”于是“虽孝子亦避,甚至妇女皆不敢向前”,演出了一幕幕儿子躲父亲、妻子躲丈夫的闹剧。

    虽然在着我们现在看来,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当时,百姓们对此是相当重视的。

    而此被证实是迷信的还是在以后发生的两件事。

    其一:

    在波阳(江西波阳县),韩氏家族有位妇女死去,回煞之日,举家逃避,请了个名叫宗达的僧人留宿家中。夜半,“房中有声呜呜然,久之渐厉”。宗达不免心中恐惧,只顾念经“至数十过”。

    天快亮,韩氏子弟归来,得知此情,与宗达一道,“执仗而入”。但见一物,长约四尺,“首带一瓮,直来触人”。宗达举仗便打,“瓮即破,乃一犬呦然而出”。

    原来,韩氏子弟离家关门前,这只狗已潜入房中,见瓮中有糠,“伸首※之,不能出,故戴而号呼耳。”

    宗达亲身经历此事,才对“疑心生暗鬼”这句谚语有所领悟。

    其二:

    在绍兴(今属浙江),有个赵希棼,以“不避煞”而闻名。他从两个方面对避煞之说提出质疑:从在世的儿子方面看,“安有执亲之丧,欲全身远害而扃灵柩于空屋之下”;从去世的父亲方面看,“又岂有人父而害其子者”。此说不近情理,显而易见。

    何况举家避煞之日正是歹徒行窃之时,以致“金银珠宝之类皆为所窃”。赵希棼根本不相信回煞之说,他在父亲死后的回煞之日,“乃独卧苫块中”,结果“终夕帖然无事”。

    俞文豹对赵希棼称赞备至,认为改变回煞陋习,长辈责任重大。他说:此惟老成经历,平时以此诏其子弟,庶几临时不为俗师所惑。

    只不过,自此,这一切都是和王闵没什么关系了,王闵心中的担心总算是真正放了下来。

    本来先前他还担心,怕吴斌如此突兀的死亡会引起吴宅中其他人的惊疑,虽说自己当初又是重新将着现场布置了一番,可是,仍是有些担心,关键是这个时机太过特殊,即便如此,王闵也是猜测到,即便吴府的人说吴斌是自尽身亡,可是恐怕一些人也是不尽相信。

    也许,心中会猜疑,杀死吴斌和吴强的是不是一个人?

    可是,不管怎么说,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谁也是不敢胡乱瞎说,此事,也就是这般了,反正自己明日就是要出发去杭州了,此间的事终于也算是了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