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王假意送世子出逃,引颍川王的部队出击,半路遭遇高句丽大军伏击,如今被困昌黎尹以北!"
"什么?"
拓跋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你说哪里的大军伏击?高句丽?"
高句丽和北燕只隔着一条辽水,两国确实‘交’好,但几十年前,前燕太子慕容元曾击败过高句丽王,焚烧国都,高句丽又被百济一直‘骚’扰,国势大不如从前,已经很少派兵出来惹事
库莫提的七千鹰扬军出征时从不离开主帅,就算他再怎么疏忽大意,七千人也不能说围就被围了,除非这支大军人数数倍于库莫提的军队
以高句丽的国力,莫非是举国来援不成?
那信使其实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只能睁着通红的眼睛拼命点头:"来将是高句丽大将葛卢和孟光,领了三万大军乐平王和颍川王的大军原本已经围了龙城,结果龙城大‘门’骤开,里面杀出一支‘精’兵护着车驾逃跑,颍川王怕是北燕王送出世子,所以率了军队追击,乐平王继续攻打龙城,就是这个时候出了事"
"龙城如今还被乐平王围着,一旦离开,龙城的文武百官和王族就会逃跑,法分兵救援颍川王颍川王的人马逃进了昌黎尹,据守城中,但敌军人数众多,恐怕维持不了多久,还请大可汗救援!"
这信使应当是一路直奔平城,而非在路上驿站里换的军使,说起前方战报条理清晰
这种事朝中经历的也多了,见军使通报完,立刻有殿中的宫人送水,送参汤,给他补给,以他心神大泄之下骤然死在当场
听到库莫提孤立援,弟弟拓跋丕的军队被龙城的战事拖住,拓跋焘闻言后心都凉了一半,立刻移目望向崔浩和古弼
"三万大军隔开了乐平王和颍川王,看似危险,但高句丽人派兵来绝非真的是仗义相救,高句丽国力孱弱,恐怕是得了北燕许诺的什么好处才会表"崔浩立刻向拓跋焘分析了起来
"高句丽人不善攻城,武备又差,没有攻城器械很难攻下昌黎尹而龙城被乐平王围住,高句丽人得不到补给,必定不会在颍川王身上‘浪’时间,应该会想办法和龙城里的北燕士兵内外夹击乐平王的部队,一来得到补给,二来进入龙城才能得到许诺的好处"
"所以,颍川王逃亡昌黎尹据守城中是对的,北燕和高句丽人都消耗不起,只能望城兴叹现在危险的反倒是乐平王的部队,就怕他一直不撤,终被里外夹击一旦高句丽人‘逼’跑了乐平王,龙城之危一揭,颍川王就真的危险了"
诸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大臣的大局观比得上崔浩,古弼长于内政,治理地方,在军事上也通常听从崔浩的意见,不用说拓跋焘了
如今崔浩这么一分析,拓跋焘顿时忧‘色’重
"那依崔爱卿之见,如今应该派大军直奔龙城而非昌黎尹救人?"
这信使千里迢迢从龙城辽宁省朝阳市直奔平城,就是乐平王派来求援解库莫提之围的,如今他听到危险的不是库莫提倒是自家的主帅,差点一口气没撑过去昏死在当场
"大军要立刻出,越越好,如今已到秋凉,等秋天一过,北方冰天雪地,就不仅仅是粮草充足就可以作战的乐安王有两万大军,加上颍川王留下的黑山军一万,就算攻城不下也能自保,可如果跑了北燕王和其世子,这场仗就得不偿失,必须要尽援救!"
崔浩躬了躬身
"此事不可拖延,满朝文武应当立刻动作,一旦粮道拖得太长……"
崔浩的话还没说完,又有信使疾奔来到殿前
他的信也是急信,但并非战报,所以用了军鼓却不可驾马,来的比北燕的信使慢上不少
[,!]众大臣见到不是驾马来的,心中稍微定了定,就连拓跋焘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西边来的不是夏国就是北凉,若再有战事,真是满头虱子了
那信使一进殿,见到殿里的架势和气氛也是吓了一跳,立刻跪下来通报道
"虎贲左司马‘花’木兰的急报!使团大行驿在北凉宫中死于非命,经‘花’将军调查乃北凉宫中之人所为受使团的威压,凉王送世子沮渠菩提随使团入京为质,中平公兼骁骑将军孟‘玉’龙送嫁,但由于大行驿暴毙,路上缺乏指引,所以钦汗城已经派人前往北凉迎接……"
那信使从怀中掏出一封长信,递于身前,立刻有舍人将其信件送到殿上,‘交’由拓跋焘和其他几位大臣传阅
信是贺穆兰所写,秉承着她言简意赅,有事说事的风格,没有什么华丽而让人头疼的辞藻,所以众人看信看的也
总体来说不算是坏事,死了一个大行驿,换来北凉世子,以后还大有可为如果拿这件事大作周章,可以谋取的利益多
可崔浩捏着信眉头皱了半天,就连刚才听到库莫提被困的战报,崔浩也没有这样的神‘色’众人已经习惯了先看崔浩的神‘色’再来分析事情,拓跋焘见到崔浩半天不说话,一颗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崔浩不说话,是在考量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虎贲军和‘花’木兰是如今游离在军中和朝中的第三股力量,他们代表着崛起的微寒之士,会使君权限的膨胀,这对如今的平衡并不是好事
但北凉的局势事关平定中原的大势,在这种事情上,也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李顺有问题崔浩早就知道,也知道拓跋焘安排了后手,就等着这趟出使让他‘露’出马脚,果不其然,还没到姑臧,李顺就死于豹子的袭击
这趟出使过了所有人预期的效果,但背后的惊险也一定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可怕,‘花’木兰一个武夫能达到这种目的,除了说明她的脑子绝不笨以外,也说明她是个听得进别人劝告和建议的谦逊之人
这样的人才对魏国十分重要,魏国能文能武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哪怕日后可能对朝堂之争不利,崔浩也法眼睁睁看着他出事,因为崔浩目前迫切的希望是中原一统,在那之后才是考虑如何固权的时候
但崔浩不得不深思北凉这么做的原因,因为他完不明白北凉对使团或‘花’木兰下手有什么好处
北凉现在不敢得罪的应该就是魏国,被使团‘逼’迫着立了沮渠菩提为世子就是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北凉敢对使团下手,倚仗的是什么?
难道北凉在哪里搬了救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