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唐之谋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长孙氏(三)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袭刺史”

    可见。长孙无忌是有一定胆识和才能的。但他在贞观朝权重无比、恩宠无匹的特殊地位,是否与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关。对此历史学家纷说不一,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是在唐太宗内心深处。长孙无忌最可信赖,在这一点上,不但被提拔于仇敌手下的魏征不能与之相比,就是秦府旧人、名相房玄龄也稍有逊色;二是长孙无忌身兼外戚和元勋的双重身份,比较注意避嫌,与历史上某些骄横外戚绝不相同。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亲幸长孙无忌府第,十六年,拜长孙无忌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功,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

    武德九年十月癸亥,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按理来说储位既定,嫡庶已分,在李承乾深得唐太宗的喜爱、贞观九年唐高祖驾崩后又代父监国且“颇识大体”的情况下,其余的皇子不应再对储位产生什么想法。然而,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同样自幼深受父亲的喜爱,又因为极富文才主编了《括地志》而屡屡受到父亲的褒奖与赏赐。如此盛宠之下,李泰对太子之位起了本不应有的心思,在李承乾试图谋反事败后,更是得到了父亲“面许立为太子”的承诺。不过很快褚遂良便将李泰杀子传弟的谎言揭穿,并对唐太宗指出太子之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还说陛下若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么一定要把晋王李治安置到别处去,这样才能保证这三兄弟的安全。

    储位之争的最后没有赢家。唐太宗为自己最心爱的两个儿子伤透了心,却仍然想方设法保住了承乾的性命只将他废为庶人,在将李泰贬为东莱郡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又重新进封为濮王,只是这太子之位究竟给谁才能不枉费自己的这一番心思呢?而在这场争储风波的开始,长孙无忌都袖手旁观,未曾卷进风波之中,直到李泰说出了“杀子传弟”后,才站到了李治这边。褚遂良就曾在给李治的上表中说过,直到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这才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而长孙无忌当时会同意立李治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来是李泰杀子传弟的说法被褚遂良揭穿;二来长孙无忌看准了李世民想保全三个嫡子的心思。面对此情此景,还有哪个大臣敢说不的?长孙无忌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答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在这期间他又主持修撰了《唐律巯议》三十卷,系统疏证诠解《唐律》的各项条文。这部法典不但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元年。唐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无子无宠,萧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资聪慧,深得高宗喜爱,为此。王皇后十分憎恨萧淑妃。高宗为太子时,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结识了太宗的才人武氏,很喜欢她。太宗去世后。武才人随众宫女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时,高宗去感业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对而泣。

    王皇后闻知此事,暗中让武氏蓄发,劝高宗将其纳入后宫,想用武氏离间萧淑妃之宠。不久。武氏便备受宠幸,被封为昭仪,又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与萧淑妃同时失宠。武则天并不以昭仪之位为满足,还想当皇后,不惜掐死自己刚生下的女儿,以嫁祸于王皇后,迫使高宗要废王皇后,立自己为后。高宗要废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极力反对,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一批臣僚则全力拥护。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绩一人称病而不表态,经高宗再次询问。则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回答,给了实际上的支持。但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顾托掌权之臣,所以,他的意见特别重要,开始,武则天幻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尽种种伎俩拉拢,均遭严词拒绝,这才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长孙无忌毕生忠于大唐王朝。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忠臣。最终仍旧没有逃过“泰极否来”的规律,死于宫廷斗争之中。

    不管后世的长孙无忌如何的权倾天下,此时的长孙无忌只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一个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

    “可是宇文家毕竟是不一般的人家,而且父亲已经去世,又怎么可能斗得过他们。”少女长孙无垢说道。

    “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林府叩门,我一定会让他见我的。只要他见了我,我就有绝对的把握说服他。”长孙无忌充满自信的语气说道,“整个洛阳除了林子轩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谁能够帮我们了。”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