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日之商人传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是华民国总统)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轰然一声巨响,专车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四小时后不治身亡。这就是当时轰动外的“皇姑屯炸车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国驻军第2军发动进攻,第2军奋起抵抗。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国**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华民族。135年8月1日,国**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37年8月,**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国**的倡议和督促下,137年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从1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国**代表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37年8月下旬,**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全军共四万千人,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一二○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第一二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挺,副军长项英,开赴华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1938年6月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当地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

    第二阶段:从138年10月至1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队手。138年月,国**召开了届全会,**提出了国**在民族战争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国**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黄土岭战斗八路军利用大兵团伏击的战术与日军第二混成旅作战,击毙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将。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汪精卫公开投降。1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组织的三次长沙会战和1940年底的百团大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其日军伤亡2万多人;1940年的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不幸牺牲。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些大捷一度改变了当时国国内的抗战士气。一些不受两党直接指挥的民兵组织(如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至1940年7月,第18集团军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成为华北方面日本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将视线转移至它们的后方——**控制的华北地区。开始将前线作战的日军抽调至华北,以维护对美、对华战争物资的流通,1941年底,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了傀儡政权投入战场的全部伪军。为应对**方面的游击战术,采用了“保甲制度”来断绝**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三光政策来压制八路军的活动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日本军队希望利用屠杀来震慑抗日力量,在华北进行了大量的屠杀惨案。并使用了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其1942年的冀“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和冀根据地遭到最严重的损失,八路军伤亡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