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是师长范哈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八十五节 国际承认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对一项共同保证感到满意,英国人也就问心无愧了。在捷克人没有作出反应时,哈利法克斯发了火,他表示英王陛下的政府不准备考虑作出在不能提供有效援助的情况下,可能责成他们单独或与法国一起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帮助的一项担保。如果德国或者意大利是侵略者,而另一国拒绝履行诺言的话,情况就会如此。

    事情到此为止;英国人无法摆脱一项他们决定不去兑现的保证。

    在 愣一,咽年之交的冬季,英国人撇开他们在东欧无法承担的义务不说,对西欧的地位也没有把握。张伯伦特别感到骄傲的英德友好声明很快就失去了光彩。希特勒的目的在于“分化。英国人的意见。他以为英国增加军备会在亲德的英国人士激起反感;他对英国的“战争贩们。一  丘吉尔、艾登和达夫古拍严加谴责,相信这会在英国人间引发一场反对他们的怒火。

    效果恰恰相反。英国下院的保守党议员对丘吉尔的严重警告颇不耐烦:当达夫古拍辞职时,他们感到气愤。但是他们对希特勒干涉英国事务的行为,同样十分不满。他们相信互不干涉政策。

    希特勒可以在东欧为所欲为,他可以吞掉捷克斯洛伐克或者侵犯乌克兰,但是不能干预英国政治家的事。保守党人经常论证,外界对希特勒的批评只会加强他对德国的控制。现在希特勒给予英国“战争贩们。的声望是他们自己无法赢得的。英国政治家们对希特勒的行为迷惑不解。他们重整军备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安全;这会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德国在东欧扩张它的势力的事实。可是希特勒非但不赞扬他们的政策,反而破坏了政策的基础。而且反常地为批评这种政策的人们张目。尽管如此,他的攻击仍然没有动摇英国领袖人物的决心,必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安抚德国。领土的和民族主义的让步没有能抚慰希特勒。因此英国人又转回到一种原始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他们开始再一次辩解说。只有繁荣能使希特勒态度缓和。于是,一连串的贸易代表团带着谋求经济合作的建议出现在德国方面还有一个附带的吸引力,就是这些合作方案会谋取德国的帮助以对抗美国的竞争。怀有善意的英国商人或英国贸易部代表每一次对德国的访问,都使希特勒更加相信英国是软弱的。他不会知道他们仅仅是在阅读左翼作家论述战争的经济原因的章。

    英国还有进一步的忧虑:在慕尼黑会议以前,英国人是主张绥靖的和事佬,法国人则不服气地拖着脚步跟在后面。慕尼黑会议以后,情况恰恰相反。庞纳对张伯伦和希特勒私下签订的条约心怀嫉妒,很想胜过它一筹。

    很多后人一直以为这个,时期的欧洲,英法和德苏的矛盾。已经到了立场分明的程度,而事实上却是,这个时候德国和英法的关系,远远要好于对苏和对捷克等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里宾特洛甫相信。一项法德友好宣言会进一步动摇英国干涉欧洲事务的决心。所以在口月日,他访问了巴黎,签署了这样一份宣言。

    法德宣言本身并无多大意义,相互表示善意,承认对方的边界;万一将来发生国际纠纷。两国愿意共同商讨。对法国来说,这也许是得了一分,因为希特勒是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放弃了阿尔萨斯一洛林;而未来的慕尼黑式的交易可能会

    %,  正

    谣言立刻进了一步,据说里宾特格甫同意不坚持德国对殖民地的要求;作为回报,庞纳则放弃法国在东欧的一切利益。他们的商谈可能并不如此明确,如此阴险。可以肯定的是,庞纳对法苏条约没有表现出无比热诚。关于法国和波兰的联盟又,里宾特洛甫宣称庞纳实际上是否定了那个,联盟,庞纳对此加以否认,而真实情况似乎是,会谈并没有提到波兰。

    愣年口月,波兰对法德两国的关系来说仿佛不是什么障碍。他们两人假定波兰是德同的一个,忠实的卫星国,但泽问题会在不发生欧洲危机的情况下悄悄地加以解决。这种设想毕竟是波兰人本身就存在着的,难怪里宾特洛甫和庞纳也有这种想法。

    法德宣言使英国人忧心仲仲。

    他们曾经敦促法国把它在东欧承担的义务削减下来,他们不希望法国整个放弃一个大国的地位。这是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德国能在没有法国干预的情况下在东欧为所欲为,就可能变得十分强大,法国的安全会马上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如果法国政府决心不让德国在东欧自由行动,英国为了支持法国就可能卷入战争。

    %,  万

    英国人转而采取了他们的老办法,想用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起节制作用。虽然他们不指望使意大利脱离轴心,但他们相信一个协定会加强墨索里尼的机动能力,使他少依赖一点希特勒,从而能比较自由地重新负起意大利的传统任务,在德国与西方大国之间维持均衡。

    显然,英国企图再来一次一战引诱意大利倒戈的闹剧。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他们其实在用向墨索里尼支付勒索的办法鼓励他提出更多的要求。

    墨索里尼及时做到了这一点。他发动了一次要求法国领土的运动,意大利大声疾呼要求得到科西嘉、萨沃伊和尼斯。不论法国人可能多么惧怕希特勒,他们却不怕意大利。对墨索里尼的挑战,他们的反应十分强烈。英国人只不过徒然触犯了法国人。却没有赢得墨索里尼的好有

    哟年,月,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到了罗马。他们是空着手去的。墨索里尼指望以法国为代价获得一些让步,可是他却只从张伯伦那儿得到的却是一项高尚的请求,即要他保证希特勒不会发动战争。

    墨索里尼伸出他那个。标志性的大下巴,报之以对英国报界的抨击。罗马之行,英国本来的意图是把它作为张伯伦政策的顶点,却反而标志了对意大利幻想的终结。更有甚者。这次访问把墨索里尼朝德国那方面又推了一步,虽然英国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在他们访问之后,墨索里尼立刻告诉德国人说他准备饰结一项正式盟约。

    相对于欧州问题的矛盾重重。亚洲问题显然好解决很多。

    当英法在看到国有能力对日本形成反击,能够不通过他们,维护自身的利益时,英法两国立刻改变了他们前一次干涉日战争时的态度。

    两国驻华大使,同时向老蒋表示,愿意介入调停日战争。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侵华战争爆发后,主动表示愿意帮老蒋进行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