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黄袍加身(下)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念祭,可是宋杰一个山大王,怎么可能会这个,只得拿眼看陈庆,陈庆被他看着,连忙欺身到宋杰耳边嘀咕,陆平则递过来一张黄帛,宋杰当即接过,照着黄帛洪声念道:“维,崇祯丁亥夏,杰王于平凉,谨以至诚告众神灵:呜呼,天道昭昭,今有明一朝,帝庸臣弊,政令不通,贪官污吏,专横欺民,招致天怒,降以旱魃……”

    “……呜呼!杰虽粗野,愿以此躯,为民开创新天,伸张正义,宁死无憾,若上天垂悯,望佑出云,大业能成……尚飨!(注释1)”

    宋杰洋洋洒洒一口气念完,陈庆不知这祭是出于何人之手,只是觉其写得半不白,不过,考虑到宋杰手下并无几个能写吟诗的大才,祭能写成这样,也是无可厚非。

    祭念完,又有所谓司仪上前,为宋杰戴上王冕,这王冕,也是青松寨胡乱制作的,自然也不会遵从什么大明礼制,只见那冠冕,与衣袍一样,是杏黄色,其上有珠帘,宋杰戴着,极像陈庆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三国演义》里的吴王孙权。

    加冕完毕,台下将士以及黎民便纷纷参拜,道以祝贺之词,然后,放鞭炮,吹唢呐,各式各样的人,好一通敲锣打鼓,这仪式终于算是结束了。

    宋杰下了祭台,进了车撵,一路回了府衙,大队人马依旧跟着,只是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了。

    史载,崇祯元年月,宋杰王于平凉,以地名为国号,是为秦王。

    秦王登位,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分封功臣,其下,各立异姓二王,陈庆为庆王,陆平为瑞王,再次,便是一干大小将领受封,吴峻,吴琦,牛强,马连渝四人,分别以东西南北为名,被授以镇东、征西、平南、靖北将军,各领兵二万,奉令严加操练,以备战。

    另外,宋王采纳陈庆建议,成立民务部,下设个司,陈庆暂领总主事,专管大宋内外官民杂务,另外,而瑞王陆平专领近卫军骑兵,而马连淮挂职近卫副统领,入民务部协助陈庆管理杂务。

    于是,平凉城内的,大大小小诸将,各自受封,并分清了职权,各司其职,不可僭越。如今,秦宋政权甫立,诸般事宜纷杂,但所幸职权已经划分,各自交接起来也很方便,仅用数日,各个部门各个将领便将手事务交接完毕,政权机构驶入正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不说这些大小头领能力如何,单说此番分化的结果,平凉城内,经过宋杰如此划分过后,当真是政令通达,效率顿时提高了不少,俨然国之国了。

    在平凉府衙,一座新砌的墙将其分为三块,西边,为庆王府,东边,为瑞王府,正,为秦王府,在庆王府围墙外,开有一门,其外一座酒楼,则被陈庆征用来作为民务部办事衙门。

    如今,正当政权初立,三个大王自然忙得不可开交,陆平主管军务,领镇东、征西、平南、靖北四将,巡防平凉周边,以防民变,但,陆平有令,不可擅自骚扰黎民,至于士绅,亦不能如初起事时那般胡乱杀戮,而要区别对待。

    陈庆主管民务,民务部下设个司,每个司设一个司主事,相当于大明部。但是,由于战乱,平凉城内人才凋敝,极难寻得合适的人才,所以,陈庆在三王之算是最为繁忙的一个了。

    由于大明对平凉失去了行政能力,那么,此时的陈庆,就相当于平凉城内的最高行政长官了,于是,陈庆便选出一些人手,专门负责平凉周边诸镇的民政,是为民官,但凡贫民要打官司,就找这些人,陈庆曾经叮嘱过,所有民官定要秉公执法,不可欺压百姓,所幸的是,这些人大多是贫苦出身,下去也不会辱没了使命。

    就在宋杰等人在平凉城内闹得如火如荼之时,延安诸路豪杰亦纷纷效仿,称王拜将,闹得不亦乐乎,一时间,陕西各地,诸王并立,其境况与春秋战国不遑多让。

    在诸路草莽王爷,平凉王宋杰势力最大,又是第一个站起来封王,于是,陕西各豪杰纷纷来投,不过十日,宋杰便聚军三十余万,号称百万大军……

    ……………………………………………………………………………………………………

    北京城内,渊阁,崇祯冷眼看着杨鹤新呈上来的奏折。

    “臣修龄(杨鹤的字),涕拜表以闻:臣奉皇恩,初至秦地,惊闻乱贼宋杰自封秦王于平凉……”

    “啪!”崇祯只看了一句,就气得摔了奏折,区区草民,胆敢僭越称王,当真好大的胆!皇家的威仪何在!

    “拿过来!”崇祯默然半晌,唤过禀笔太监,叫那太监有把那折捡起来,崇祯提笔在其上写道:“全力剿尽宋贼,其余诸路叛民,能抚则抚,若不能抚,一并剿灭!”

    写罢,崇祯扔下御笔,将那折递给那个太监,道:“速速将此折送与内阁!”

    那太监接过折,立刻屁颠颠儿地下去了,崇祯看着那太监背影,只是一叹,起身出了渊阁,往后花园去了。

    ……………………………………………………………………………………………………

    注释1:尚飨一词,原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这里,自然不是,而应该是请诸位神灵来享用祭品的意思。

    此节,称王仪式写得很荒唐,但是,这也是基于当时农民阶级见识来写的,封建时期的农民,大多都没化,他们平日里,最大的莫过于县太爷,更是极少人才能见到帝王将相,所以,祭天仪式搞成这样,也无可厚非了。

    -\**COM ||||书友上传/-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