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水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少年宏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放下。有时候,有些事,不论你情愿不情愿,你总得要去担当。这是男儿与生俱来就注定要背负的一种责任。

    郑和双手负后,在园中来回细细踱步,只见府中管家从前院走来,恭恭敬敬地说道:“大人,该进宫了。”郑和定了定神,从意念中回归状态,点了点头,便大步走出园外。

    大明宫,御书房。

    成祖依旧是那么的威严,郑和进去的时候,他正聚精会神的看书,郑和正要行礼,被成祖免了。成祖放下手中的,和颜悦色道:“爱卿来了,赐坐。”身旁的内侍立马搬来一张红木椅,郑和缓缓而坐。

    成祖道:“朕许久没和爱卿单独共坐了,光阴似箭矣,多年未见,卿又苍老许多。”

    郑和道:“微臣惶恐,能与吾皇单独而处已是莫大荣幸。微臣是老了许多,可皇上仍然清健如昔,真乃大明之福。”

    成祖笑道:“朕不比卿常年颠簸汪洋,历经风浪,自是老样子。宫中闲闷,卿非不知。大小事务皆要操心,实在无聊的紧。”说罢愁眉微现。

    郑和望着成祖,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一代帝王,此刻却是充满了无奈。颤声道:“吾皇心系天下,日夜操劳,微臣心中敬佩。然天下事要紧,吾皇亦自当保重龙体,则我大明万年常福。”

    成祖又笑道:“难得卿有此心,好,家常话就不必多提,朕今日找你来就是商讨再次出使西洋之事。”

    郑和大惊道:“吾皇是想命微臣再次出使西洋?”成祖起直龙身,道:“自是如此。卿两次出使西洋,功绩显然,朕思量再三,还须趁热打铁,延续此事,让更多海外番国知我天朝之威,使我大明皇恩相传四海。”

    郑和亦站起身子道:“既是吾皇旨意,微臣自当尽力,然则此次出使西洋,耗时耗力甚重,如若再次出行,必当准备得当,恐要费些时候。”

    成祖走近郑和身旁,拍了拍郑和双肩,信心十足道:“爱卿不必担心,如今四海升平,国库多有库存,卿尽管办事,后勤之事,国库自当全力支持。”

    郑和道:“吾皇如此承诺,后勤自是无恙,只是前两次出海,船上侍卫工匠倒无甚缺失,却是航行水手递减不少,水手是大海之导航者,若不解决水手人手问题,出海远行便无法进行。”

    成祖收回了郑和肩上的双手,思索片刻,道:“前两次出海,是如何选拔宝船之水手?”

    郑和道:“皆从海边居民中挑选,他们大都是沿海渔民,靠出海捕鱼为生计。熟识水上功夫和海船掌舵之秘,并能判断潮汐风向。”

    成祖道:“既是如此,再从这些渔民中挑选即可,有何之难?”

    郑和叹了一口气,道:“吾皇有所不知,之前海船上之水手都挑的是壮年甚至是老一辈渔民,这几年我大明国力昌盛,内地贸易发展迅猛,如今多数沿海壮年渔民都向内地迁徙谋求生计,海边渔村中所剩者不过老弱病残,和一些未及弱冠之年者,要挑选一些技术娴熟之老手确有所难。”

    成祖皇帝感叹道:“古人言:凡事有所利必有所弊,今日确是如此。我大明日渐繁荣昌盛,却亦造成东西南北人才失衡之状。”

    郑和亦发感同道:“吾皇所言一针见血,这些年来人才都往中原内地一带汇聚,国疆海滨之畔却是发展凋零。”

    成祖顿了顿,又沉思片刻,却见他浓眉横锁,来回走动,额上的龙纹已然依稀可见。这些年来他每日都要用脑思考很多问题,一个泱泱大国每日发生之事不可胜数,也真佩服他能挺这么久,说到底这都是命,天子自有天子命,百姓当有百姓福,人在其位,当谋其政。既然是帝王,总得要比他人多付出些。郑和在心里如此想着。

    俄而间,成祖道:“给沿海各府发征募令,广招水手,不限地点,不限岁数,只要能在海上有两手,就招过来,年轻者更甚。谁敢言我大明后生不可畏?朕倒要看看,时下年轻一代,能否为国出点力,能否撑我大明一片天!”

    郑和听到如此振奋人心之龙言豪语,哪能不敬?大声道:“吾皇一言,实是振聋发聩,微臣即刻着手办理。”

    成祖又问道:“宝船上军士足否?首次下西洋之时,闻言卿逢爪哇内乱,差点兵戎相见,此次出海,规模要更大,军士自然要更足,卿以为何?”

    郑和道:“吾皇考虑周详,一切尽听吾皇之言。然则兵贵在精不再多,我天朝出使西洋乃和平之举,故亦不能杀气十足。微臣建议于前两次基础上再增添一营则恰到好处。”

    成祖赞道:“如此甚好,就依爱卿之言。今日之议就到此吧,卿即刻着手准备。”

    郑和跪了下去,叩首道:“谨遵吾皇意旨,微臣告退。”言罢便要出门,“爱卿稍等片刻。”

    成祖又叫住郑和道:“爱卿此次出海回来,有没有建文之行踪?”说罢,环望四周,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警惕和严肃。

    郑和一听此言,亦是神经绷到极处,记得上一次出海归来,成祖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而今日又是如此一问,看来这建文之下落在成祖心里始终是个石头,那么多年了,仍然放不下。

    只听郑和道:“微臣此次出海,于周边孤岛山屿亦巡视了一番,确无建文帝之行踪。微臣办事不力,请吾皇责罚。”

    成祖顷刻间便收回了之前的警惕与严肃,笑道:“卿无罪,朕亦无打算要力寻建文之行踪,只是卿当顺便留意即可。”郑和道:“微臣遵旨。”便即告退。

    沙镇。

    偏僻的小镇上,今日却格外热闹,数百人围在镇东头的菜市场,对着那古老的石墙,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熙攘的人群中,几个少年逢空钻闪,快步挤到石墙下,望着那石墙上张贴的巨幅征募令,大声的宣读起来“大明西洋特使郑和兹承吾皇诏令如下,朝廷远航西洋之举即将进行,举国上下,务必援持。今于各府广发征令,凡熟识海事船事者皆可应征。不论老幼,不论出身,不论地点。应征者统一随同特使南下西洋,望吾大明子民为天朝之盛慷慨以赴,壮吾国威。大明永乐七年八月。”这些少年中带头宣读的正是邓孝明一行。

    当中一个少年道:“原来是三保公公要下西洋在这征民呢,我还以为官府又要增收渔税呢。”

    邓孝明道:“承昂,你也就这点觉悟了,收税收傻了吧你。”那叫承昂的也是和秦航一起在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