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未被征召服役的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任何在服役年限内并且志愿报名的女性。实际由各郡的议员、贵族和乡绅负责组建和指挥这些人员,丘吉尔首相亲自担任名义上的国民自卫军最高总司令,由他的参谋长和最信任的军事顾问黑斯廷斯.伊斯梅将军负责这些“国民自卫军”的训练和武装这在明面上固然是为了将自己的力量全部动员出来,抵御看起来即将渡海来犯的苏联红军,或者说“欧洲社会主义阵营联军”,打赢……至少是打平这场决定不列颠前途命运的战争;但另一方面,也是有着维护国内社会治安,防止发生民变和骚乱的考虑。事实上,如果苏联红军的铁甲洪流,真的渡过海峡,登上了地势低平、平原宽广的英国南部地区(英格兰),那么在红军各种威力强大的现代化武器面前,防守一方单纯只是靠人多是没有用的。若是让这群临时征召的大叔大妈老爷爷小孩子和大姑娘们,跟古代凯尔特勇士一样嗷嗷叫着冲上去,那么恐怕最多只能让俄国人多浪费一些弹药而已。
不过,若是换个角度思考,从维护社会秩序,避免沙俄崩溃的那种内乱来看,这就不失为一个高招了。
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大轰炸和惨绝人寰的核爆蘑菇云,无数英国人与他们积攒的财富一起化为了一堆灰烬,或者在毒气的笼罩中痉挛毙命,全家死绝。但那些活下来的人却更加痛苦,因为在这场将整座整座城市化为火海的大轰炸之中,他们失去了财产、房屋、亲人、事业与工作,剩下的仅仅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和累累的伤痕……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六年前的不列颠空战期间也发生过,但那时候英国境内被摧毁的城镇要少得多,英国政府的人力财力物力也远比现在充足,还能及时组织起救援活动,给伤员提供医疗救助,分发给他们一些储备的食物和衣服,甚至给他们安排住处和工作,在最差的情况下至少也有一顶容身的帐篷。
然而,到了三战爆发的此时,大英帝国的各种资源早已耗尽,而“一百小时大轰炸”给不列颠造成的战争难民数量,也是六年前德国空军的最起码几十倍。面对这么多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战争难民,丘吉尔的战时内阁能够组织到的救援力量,完全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很多失去了家园和财产的可怜人,只能无助地坐在公路边,不知该从哪里弄一块面包来果腹……英国民间社会秩序已经有了失控的风险。
就像一句话说的:如果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还有最后一条出路,那就是犯罪。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最多就意味着黑社会和红灯区的滋生壮大。但在战争时期……嗯,大约可以参考明末和民国年代的中国社会,或者二月革命爆发,帝国体制突然崩溃之后的沙皇俄国。
想想一个国家内几十万、上百万流寇游荡、暴徒横行的模样,就知道丘吉尔该是怎样的心急如焚了。
在这种情况下,向地方势力放权,大办武装民团,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大约类似于中国宋朝每逢灾荒兵乱,就从灾民之中选拔青壮充作厢军,以免其走投无路而作乱的道理。虽然这肯定会在未来造成地方割据、军阀坐大、财政负担等等很多很多的问题和麻烦,但那些在绝境之中被彻底逼急了的当权者,往往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怕是饮鸩止渴,也只好先顾着把眼前这一关过了再说。
就这样,原本就已经久战疲惫的英伦三岛再次被打了强心针,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练兵运动。(就爱网)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