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些观点博得同志者的热烈响应。这些人**在一起,在讲学之余,频繁聚会,用委婉的语言议论朝政,褒贬品评执政的大臣。就像现在的论坛,热闹非凡。大臣们会在每个人演讲完后,发一番议论,跟个帖子阐述自己的观点,大概这就是最早最原始的论坛吧?他们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没有多长时间,东林书院的名声大震传到了京城,这个论坛成了世界上最著名论坛,响应者众多,引起了朝中的一些大臣的注意。朝中的一些官员,如孙丕扬、邹元标、**星等人,倍感兴趣,开始试着和他们交往,交往的结果让他们感到十分满意,渐渐的他们和东林书院遥相应和、互通声气。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不甘沉寂,意在有所作为,慢慢的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人号称"清流”,人数众多,他们的政治观点影响着天下的舆论,就象现在的“人肉搜索”直接影响着当时社会的舆论导向。
因为国本之争,加之神宗皇帝生**懒惰,亲政后的新鲜劲过去后,他发现这些朝臣都是些挺烦人的家伙,国家大事也很烦人,远不如躲到美人们的怀抱里舒服惬意,于是,神宗便长时间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宫过着"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这样一来,朝廷大事均有大臣们来处理,他想既然你们都是人才,既然你们都是劳动模范,不如这些苦活累活都有你们来干,我只当我的皇帝只管享福就行了,谁也不干涉谁最好。初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臣们没了干扰干起事来更加的积极,但是时间长了,就发现了问题,一些重大的事情没人甘做主,有些官员自然减员了也没人来顶替,越来越多的官位空缺。不是大明朝没有人才,而是他们也得不到相应的任命,这样一来朝廷的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也可能是独特的经历的缘故吧?万历皇帝脾气非常的不好,御下少恩,身边的侍者办事稍不称意"辄毙杖下",弄得宫里的太监宫女人人自危,胆颤心惊,不知道那天会惨死在神宗的仗下。神宗皇帝又极其贪婪,恨不得把天下财货都搜刮进宫中供其挥霍。他这个举动十分可笑,身位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如此作为。他把大批太监派作"矿使”、"税监”前往各地横征暴敛,想方设法的抢夺财宝,搞得民怨沸腾。各地矿工起义,农民**不断,直接威胁到大明朝的安全,即便如此,他也不在乎仍然我行我素,照常往宫里收集钱财。最糟糕的时候,六部尚书只有一位,都御史10年不补,偌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人理事,繁多的国事没有人处理。神宗皇帝还振振有词的说他在推崇老子的清静无为。以无为来治国。为了增置不足的内阁大臣,首辅竟然上了100多道奏章请求始终没有结果。这样一来,就助长了朝野上下的派别纷争愈演愈烈,党争之风充斥朝野。
与东林党政见不合的是内阁大臣王锡爵、沈一贯和方从哲等人,他们被称为"浙党”。另外还有什么"秦党”,成员都是陕西籍的官僚,还有什么"齐党”、"楚党”、"宣党”,都是以首领的籍贯命名的。"秦党”的政见与"东林党”相**合,其他各"党”都与"浙党”声气相通,党争之风甚嚣尘上。
中国人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大家不管事情是个什么样子,判定事情的正确与否都要看地域,如果是一个地方的都要坚决支持。这种风气在古代有之,在当今的中国更是比比皆是,老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是老乡什么事都好办,只要是老乡什么事都可以帮忙,如果不是老乡大家都是路人,对应该办的事情也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好看的小说尽在,告诉您的朋友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