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太后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等在北京发动政变,从肃顺等“赞襄政务八大臣”手中夺取了朝政大权。载淳即位后,其生母慈禧太后那拉氏对辅政八大臣不甘雌服,遂联合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与肃顺等八大臣争权,并暗中与在京的恭亲王奕欣等进联系。八月初,奕欣在与外国侵略者取得默契后,以奔丧为名,赶至承德避暑山庄,与那拉氏等密商后返京进行政变布置。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灵柩自承德起运回京。那拉氏故意让肃顺负责护送,自己同钮祜禄氏及小皇帝由其他七大臣等扈从先行回京。二十九日,那拉氏等到京,于当日召见奕欣,次日发动政变,将载垣、端华等革职拿问,同时派人逮捕了尚在密云途中的肃顺。十月初一日,封奕欣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初五日改祺祥年号为同治。初六日命将载垣、端华赐自尽,肃顺斩首示众,景寿等五人或革职或遣戍。十一月初一日,那拉氏与钮祜禄氏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由于钮祜禄氏性情“和易少思虑”,不愿多问朝政,朝廷大权遂落入那拉氏一人之手,从此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达四十余年。
太后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等联合发动政变,逮捕了护送咸丰帝灵柩于密云途中的“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于十月初六日绑缚菜市口斩首示众,终年四十五岁。肃顺字雨亭,一字豫庭,清朝宗室,郑亲王端华之弟。咸丰初以敢于任事渐受重用,官至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主张重用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族官僚镇压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前大学士耆英参与议和深恶痛绝,具疏请予正法。后与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谈判,严词拒绝沙俄对我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侵略要求。在咸丰帝的支持下,肃顺大力整顿吏治。惩办贪污。戊午科场案。力主将主考官、大学士柏葰斩首,以振纲纪;又疏劾户部宝钞处与官票所官吏和不法商人因缘为奸。交通舞弊,籍没官吏、商人数十家。由于肃顺办事不讲情面,且恃宠而骄,目无余子。所以引起朝内外一些人的嫉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肃顺随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并于咸丰帝临死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对那拉氏的争权夺势,肃顺与其它顾命大臣一起进行了坚决反击,以致双方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辛酉政变”。肃顺被杀。
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也称内军械所,制造火药、子弹、炸炮等,用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制造近代武器装备的军事工厂。厂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规模较小,以手工制造为主。同治元年(1862),著名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与华蘅芳、华世芳兄弟等人一起,在安庆内军械所试造蒸汽舰船,经过数年努力,首先制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并在此基础上于同治四年造成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蒸汽轮船,命名为“黄鹄”号。同治三年清军攻陷南京后,内军械所由安庆迁至南京,次年改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开始。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殖民势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为综理一切和外国交涉事务及与有关的各项“洋务”,清政府特于咸丰十年底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随之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从此,办理“洋务”渐成为清政府政治、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事务,而积极倡导、兴办各各“洋务”的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即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企图通过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制度办法,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所以,洋务派优先考虑的目标是“强兵”。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洋务派自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聘用外**官,购买洋枪洋炮和一些船舰训练、装备清军,同时创办军事工厂,自己制造枪炮子弹和轮船。自安庆内军械所设立后,洋务派在山东、湖南、湖北、江苏、福建、上海、直隶、四川、甘肃等地先后创办了大批军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等,皆属于官办工业企业。为了培养洋务人材,清政府还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设立同文馆、西学馆,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随着军事工业的不断增加,所需经费、原料、燃料、运输等日益紧张,于是,洋务派又在“求富”的口号下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企业和运输业。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矿物局、天津电报局、兰州制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铁政局、湖北织布局、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等等。此类企业中,有官办、也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属于规模较大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带有浓厚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另外,洋务派还购买和投靠了大批军舰,创建新式海军。中法战争前,清朝海军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部分。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管理一切与海防有关的事务。洋务派举办“新政”,标榜“求强”、“求富”,却坚持与人民为敌,过分依赖洋人,终于在中法、中日战争中遭到彻底失败,但其所办军事、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倡导的作用。
伪咸丰十一年至伪同治元年(1861-1862),英、法、美、俄等国驻华公使根据《北京条约》规定,相继入驻北京,在东交民巷一带设立第一批公使馆。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间互换使团本为正常之事。但因当时的清朝是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使驻京的权力,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目的和作用,用美国公使伯驾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驾驭”中国政府。来到它的身边,使它“变得驯顺多了”。因此。外国公使在北京自居征服者地位,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对清政府进行外交讹诈,扩大其在华侵略特权。干涉中国内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更公开划定使馆界,驻兵防守,禁止中国人在使馆界内居住、通过,中国政府不能在界内行使主权,并于使馆界四周修筑高墙,设置炮位、枪眼。俨然成了北京城内侵略者的兵营和“国中之国”。
此时,满清统治着也有了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了, 伪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十日,慈禧太后那拉氏以同治帝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宣布了清廷“借师助剿”的决策。早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