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冲出家门的儿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一份好工作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名扬千古的大医药学家。

    吴承恩,这位当时誉满乡里的才子竟是个名落孙山的特长人物,直到四十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在常人难于忍受的落泊与潦倒的环境中,他竟写出了《西游记》这部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万种语言的传世名著。

    李白、贾岛、苏洵、吴敬梓、左宗棠、黄巢和洪秀全等,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读书人在“高考”战场上的名落孙山者。

    像蒲松龄 、罗贯中、曹雪芹、施耐庵这些奇才没“学历”,什么状元、榜眼、探花,全都不是。

    诸葛亮应该算一流人才吧,他天文地理外交军事样样精通,泽及当代,留名后世,他有什么学历,学的什么专业呢?

    高尔基是大人才吧,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年仅10岁不得不到处奔波,拾煤渣,捡废品,搞装卸,什么都干,就为了赚点换面包吃的钱。生活的磨练、亲身经历的贫民窟和码头结果都成了他的大学课堂,使他看透了人生与世界的本质,因而写出了《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伟大作品,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被世人称为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还有,“臭豆腐”、“泥人张”、“崩豆王”、“王麻子剪刀” 这些有发明和建树的人,他们都没有学历,但谁不承认他们是人才?

    可见人才不是按学历划分的。读了大学但无所作为的人最终还是称不上出色人才的。我戈咏琦上不了大学,可我一定要在成才这一点上有所造诣,无论如何,我决心要使自己成为人才。

    现在是市场经济,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择业,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人事制度”其实是“人市制度”了,“学历社会”实际上是“能力社会”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分数和文凭。能取得较高的学历当然是好事,但不能光看学历了。“条条道路通罗马”,考不上大学,而通过其它渠道去获取能力和真才实学,也可成才。

    想起这些有作为的前贤们,戈咏琦从内心发誓:我无论如何不能做小人。我一定要做到:第一,继续保持诚实、上进、善良、有责任心这些基本的品格;第二,要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改革、提高、武装自己的头脑。只要能这样坚持下去,我深信自己不会成为社会上的废物,迟早会具备为社会出力的本领,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奉献。

    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戈咏琦通过学习,想通了成才的问题,就决定实干了。

    他跑遍全城所有的书店,买回一整套大学课本,制订出系统的自修计划,就开始埋头苦干。

    每天清晨一醒来,他眼前就浮现出一位胡须长长的老人——陶渊明,耳边就响起他说的话:“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于是他一骨碌爬起床,拉亮灯,潜心的阅读就开始了。

    一天到晚,除了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余时间,吃喝拉撒之外,就全都用在读书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戈咏琦的刻苦用功终于有了收获,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得到了大专文凭;此后又用不到两年的工夫,他又获得本科文凭。总计起来,他大概是用了大约不上三年光阴完成了一般至少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人在大学门外,功如大学门内,实打实地将自己提升了一大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为提炼自己而用功读书的过程中,竟遇上一个难得的知音。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