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平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贾生第(1/9)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转眼间,竟然已在医院里住了近一周了。[.]

    与老婆坐卧不安在医院当中,长辈们似走马灯般来来去去,儿子却似是打定了”拖得一天是一天” 的主意,全不理大夫们曾一脸严肃的向我保证说”马上就会出来,随时都可能出来!”,竟是半点面子也不予人。

    倒也类我。

    台风又来,雨又哗哗的落下,将尚存的热意打得点滴无存,坐在病屋的窗边,百无聊赖的翻着手中的史记,听着隔窗的秋雨,不禁想到,若还在学校,此时或应该携一本楚辞出觅善地阅之吧?

    于是,忽然想到了贾谊,想要写一写他的故事。

    贾谊这个人,是很奇特的一个现象,也是中国历史中特有的一类现象,在其它国家的历史文献或是历史传说当中,几乎没有这种事情。

    他的声望很高,非常高,在史记当中有自己的列传,与屈原合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在整个史记一百三十篇当中,这是第八十四篇,在乐毅廉颇蔺相如田单鲁仲连诸人之后,排在吕不韦李斯蒙恬张耳陈余诸人之前。

    这是何等安排?

    史记是什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是谁?千古第一史家,文著其名,史传其察,两千年来,从来没人敢于质疑他的公正,就象从来没人敢于批评他的文字。

    乐毅,燕之名将,燕王以千里马骨之术引来,拜将伐齐,下七十余城,几绝齐怍,后来三国卧龙未曾成名之时,便每以管乐自比,可见其在先秦两汉时的声望地位。(顺便说一下,管是指管仲,用于齐,极谙治政,与他前后相关的故事很多,如齐恒公兄弟夺位,如临终前指易牙诸人不可信用,如”管鲍之交”,而对他最有名的赞美,则是孔子所说的:”微仲,吾其左袒乎?”,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孔丘现在应该还是一个不知何为文化礼数的野人吧?能让几乎看当时所有诸侯大臣都不顺眼的孔素王这样赞美,此人理政之功,可以想见一斑。)

    廉颇蔺相如自不必说,将相和的故事,上过小学的都知道,他们再加上赵奢和李牧,乃是赵后期在强秦虎视下多年不坠的主要保障。(所以,后来廉颇垂老时,秦犹畏其复用,还特意使间恚其王前,便是有名的”尚能饭否”那个故事的来历。)

    田单亦是名将,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独莒、即墨不坠,守即墨的便是田单,后来用反间计除乐毅,用流言诱燕激劝齐人士气,用火牛阵破燕军等等名计,皆由其而出,若不是他,怕早没了七国争雄,二帝并立的规模,可说乃存亡续绝之将,功不可比。

    鲁仲连,这是我最欣赏的古人之一,一直有心单独写一篇他的故事,太平记里面的初代蹈海,名字叫作仲连,其实就是比着他的事迹打造的一个人物,在当时,他是极有名望的说者,曾经凭一个人的努力阻止了数场战斗的单方面崩溃,还曾经凭那无人可比的魅力和气势几乎是强迫着齐王投入了几次与秦的正面对抗,他最后的结局也很有名,很悲壮,因为不肯为秦臣,蹈海而亡(现在知道蹈海的来历了吗?其实和周总理的那首诗没什么关系,而是反过来,是因为选定了这个名字后才想到这首诗的。)决绝之处,可比不食周薇的伯夷兄弟。

    看见没有,以上这些人物,没有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强烈的影响了当时的历史,每一个都在那个时代中深深的打有自己的烙印,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将他们从历史当中抹去的话,很多历史事件都会重写,很多人甚至是国家的命运都会改变。

    在他后面的人也不简单,吕不韦可称千古第一商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投资于”天下”的大商人,他的《吕氏春秋》至今犹有其值,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持着当时最强的秦的军政大权;李斯,秦始手下最受信任的相臣,一度曾是那种真正意义的”第二权力者”,在他手中产生了小篆,也是他将”书同文,车同规”等等理念细化为现实,推行天下;蒙恬,秦大将,北逐匈奴,建长城,后蒙谗而死,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如他尚在,由他来指挥秦军的话,根本都不会有机会打到巨鹿之役;张耳陈余,他们曾是秦未众多反叛者中最为著名和耀眼的势力,一度还曾有过”可以亡秦”的虚像,后来也不是被秦击灭,而是败于两人的反目内斗。

    和前面的人一样,这些都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人,他们的存在与否,他们在很多关头的取舍与决策,会影响到成千上万人的生死,会影响到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气运成败,他们,都是曾握有权力并根据自己的意志或是原则运用了权力的人,善恶另说,成败不论,但,他们的行动,毕竟都曾改变了身侧的世界,在他们走过的地方,都有着深刻到不可能忽视的脚印。

    而,和这些人相比,屈原和贾生,就是两个非常刺眼的存在了。

    他们也有强烈的意志,却从未能够贯彻到外部的世界,他们也有完整的观点乃至改变世界的方案,却从未有机会付诸实施。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失败者,终其一生,他们终于不能将自己最重视的能力奉献于他们最渴望奉献的存在,终其一生,他们终于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外化到那怕是一城甚至是一村人的身上。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西洋人的史书,那里面从来不会给这样的人以认真对待,他们是一群务实到近乎残酷的家伙,只重视是谁第一个审请了专利,对设计却没有留下脚印的人毫无兴趣。) 但,他们却列名于史记,那百分之九十的帝王将相都只能在里面有一点点记述,或甚至只能在年表中留一个名字的史记,那数千年来曾被无数人认真研读和思考过的史记,在那里面,他们拥有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

    你甚至还可以说三闾大夫也是有着他的脚印的,他有离骚,有天问,他是中国两传统之一的开创者,他是李白永恒的精神家园,只要一天还有人感兴趣于中国文学史,这位一生都在吟哦美人香草的孤愤者就不会被人忘记。

    所以,我才要讲贾谊的故事,因为,他甚至连这也没有。

    在史记里,一开始是这样说的: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再多一句嘴,贾生这两个字,就此而成,亦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符号之一,除非是在特定的语境里面,不然的话,只要看到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一定是在讲贾谊了。

    贾谊这个人

    -->>(第1/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