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劝动的希望。
“施主,你又怎知贫僧之前没有做过努力,贫僧之所以选择遁入空门,正是因为在现世努力寻求之后的结果啊”智空回道。
“难道你认为现在的科技,没有任何可以达成长生的办法?”林子涵下意识认为,对方是在寻找长生之法绝望之后,才选择的遁入空门。
“有,”结果出乎林子涵的意料,对方居然给出了意外的答案。
“但距离应用至少需要一百年,所以我要努力地活到那个时候,否则我为何明明是物理和化学的双料奥赛冠军,却在后来选择学习生物,而不是计算机,物理和化学这些更适合我的学科。很简单,因为我在确定方向时,查过统计资料,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化学家中有40%的人的寿命在60~69岁之间,低于70岁的人的比例高达约55%;而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中90岁以上者却达到18.6%,高于80岁的人的比例更是达到近40%。3位90岁以上的获奖化学家都是生物化学家。物理学家的寿命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才是我选择生物这门学科的原因”
智空给出的答案,让林子涵即觉得无奈,又觉得按照对方之前的回答,这样的选择是理所当然的。
“那你为何不继续选择研究生物,而要遁入空门当和尚?也是因为和尚更高寿?”林子涵沿着对方的思路,自己给出了一个答案。
“你还是有点聪明的,我当然不信那些佛学典籍,虽然是有些哲学意义,但对我而言,也算不上什么,但佛家的许多条戒律,都是长寿之道,是极少数能让迫使我长久坚持,屏除外部干扰,安心等待外界技术进步的一个地方”
“可是许多不是和尚的人也能长寿啊,比如那些长寿村庄的人,他们也不是和尚,不一样高寿,你完全可以去那些地方生活,隐居,”林子涵说着。
智空对林子涵这句话,却只是笑笑,没有再回答。
</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