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豪门医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四十九章 孔有为的试探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看样子,这位新任的年轻纪委书记,思路上倒是清晰得很,不肯出这种名啊!”孔有为用鼠标滚动电脑屏幕上的页面,有些诧异地嘀咕道。

    作为宣传部长,孔有为对网络上的事情,肯定是非常关心的,事实上他的工作人员当中,就有专门盯着这方面的人,一旦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他通报。

    关于昨晚上抢救学生的事情,一早儿就上了网的,不过因为事件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中毒的学生也成功地摆脱了生命危险,所以孔有为在这个问题上,就开始放松了一些。

    现在主要就是对于舆论的引导,让整件事情向好发展,变成市委市政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个成功案例来对待。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孔有为才没有阻止网络上的一些讨论贴子。

    对于林萧有关的这些贴子,孔有为也是看到过的,不过他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市委市政府而言,并不是负面的,虽然会让林萧陷入争议当中,但这并不是什么有害的内容,所以不加阻止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现在从网络上的反应来看,似乎是有人出手了,将关于林萧的讨论给压了下去。

    很显然,有理由在这件事情上出手的,肯定是林萧自己。

    而林萧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不希望自己出现的风口浪尖儿上。

    作为一个纪委书记,他的志向肯定不是在成为一名神医上,他根本就不需要拥有这样的光环。

    想到这些问题,孔有为对于林萧这个年轻的纪委书记,显然又多了一些认识,觉得并不能够因为人家年轻,就觉得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什么的。

    事实上,现在的很多年轻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精力,都足以令他们这些年纪大的干部们感到吃惊和敬佩。

    当然了,要说羡慕嫉妒恨什么的,也是有的,这是很正常的情绪。

    不过,对于市里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位年轻的纪委书记,孔有为的心里面,还是有一些揣摩不透,不知道上头是怎么考虑的?

    毕竟河西市这边儿,不久之前刚刚出了事情,就是有人冒充省纪委工作人员,跑过来“双。规”他们的干部的事情。

    虽然这些人被识破了,但是其中获得的一些信息,却令人担忧,由此而牵扯出多起**案件,甚至还包括几位连年被评为廉政模范的官员。

    这就造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难怪河西市的老百姓都说,“真纪委查不出**分子,假纪委一查一个准儿。”

    或者,林萧突然从中。纪。委空降下来,成为河西市的新任纪委书记的真正原因,就是在这里吧?

    作为宣传部长,孔有为在市里面的地位,其实是比较超然的,他本人更像是文化圈儿里面的人多一些。

    所以,除了跟市里面媒体方面的几个美女有点儿小绯闻之外,孔有为身上的问题真的不大,这就让他能够比较安然地看着整件事情的发展,从中分析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事实上,河西市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市委书记张成林和市长吴润泽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就没有停歇过,常委们之间的权力之争,也时起时落,精彩的很。

    只不过最近市里面发生的问题太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位领导们不得不同舟共济,全力应对,所以这些内斗的事情,暂时就有点儿顾不上了,不过给对方使点儿小绊子什么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如果不是因为昨晚上发生了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事情,或者林萧的赴任,也会成为他们权力斗争的一个战场。

    现在林萧过来得比较是时候,巧妙地利用了解决中毒事件这件事情,将自己的影响力一下子就提升了许多,让其他人找不到对付他的理由。

    至少在这个光环消褪之前,他们是不方便对林萧下手的。

    但是以后会怎么样,这几乎是不用多想的,只要有权力斗争的地方,就免不了有各种是非,林萧跟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就是一个来早与来迟的问题而已,并不可能完全避免。

    毕竟,市纪委书记这个位置非常重要,虽然现在林萧在市里面的排名是第五,但是他的实际权力,或者要比第三号和第四号人物更大一些,至少,他是保持相对超然地位的,就算是一把手张成林书记,对他的影响力也有限得很。

    再说了,林萧同时还是从中。纪。委空降下来的干部,这一重身份,也会让别人在对付他的时候,有所顾忌,万一打蛇不死,被他反咬几口的话,还真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在官场里面混日子,就算是大节不亏,但是小毛病总是免不了的,若是被人揪住了小辫子穷追猛打,再廉明的干部,也挺不过来。

    这个时候,孔有为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却是新闻中心的负责人来请示他,看看昨晚上的事情,要怎么发通稿?

    所谓的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

    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

    后来,很多组织或企业在举办活动需要对外发布新闻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撰写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

    通稿算是一个传播术语,也是一个圈内人耳熟能详不言而喻、圈外人耳生不详言而不喻的名词。

    被采访地方和单位备下标准的本报讯通稿,不需要到达新闻现场,不需要采访任何人,甚至不需要动笔,署上名刊发就是了,没有知识产权之争,也不必顾虑报道失实。

    这个惯例确有其原因,因为重大事项的新闻发布,在很多时候必须统一文本,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统一口径。

    还有,报道任务下达往往是今天布置,明后天见报,就是火箭速度也腾不出采写时间。情急之下,只能是电子文本飞来飞去,剪来剪去,这似乎也不能求全责备。

    但是采用通稿,也有很多弊端,比如说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当中,长官意识比较强,常常会在通稿中出现领导的表态,若是碰到公共危机事件,任凭不懂传播规律的领导瞎折腾,其通稿往往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对于昨晚上的事情,孔有为是亲历者,而且也明白市里面主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