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上)第(2/2)页
李昭道听着父亲的论述,跟着那些看似缓急可控的笔锋去瞧,果然瞧出几分看似平常中的惊心动魄来,不免又敬又畏的道:“果然如此,真是让人咋舌!怨不得太宗陛下最推崇王右军之字,实在是远非他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这是世人常论,但是在为父看来,恐怕也是有些失了公允的。”李思训语出惊人。
李昭道不由得怔了怔,请教道:“父亲这话怎么说?”
“的确,王右军的字绝对是返璞归真、登峰造极了。但自古文无第一,其实哪里就有什么某某人的字,完全凌驾于旁人之上的道理?自太宗之后,世人都是赞王右军而贬王子敬,可实际上,我瞧二人的书帖,各有所长、各有风骨,未必就不能一较高下的。”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名气虽然不及书圣王羲之,但书法技艺上却同样不凡。
乾隆三希堂法帖,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之外,还有一样便是王献之的《中秋帖》,而其中纵逸豪放、连绵不绝,也同样是让人绝倒的。
甚至在《世说新语》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谢安询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父亲王羲之相比,到底谁优谁劣。”
王献之回答说:“各有千秋而已。”
谢安却道:“其他人似乎不这样认为。”言下之意,世人还是觉得王羲之要高妙一些的。
王献之答道:“外人哪得知?”
一句“外人哪得知”,看似简简单单的普通回答,细细品味却发觉不同寻常,这短短五个字里,分明满是对自己书法的自信,以及对他人鉴赏能力的不屑一顾。
轻飘飘五个字,却是一份骨子里那晋人独有的疏狂。
只可惜太宗皇帝李世民,素来只喜欢王羲之的书帖,对王献之的字不予重视,这才变相导致了王献之传世之作的数量极少。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家的好恶,对于艺术品来说,实在是最为致命的威胁。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