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大书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初刻拍案惊奇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本不好意思开口,但成绩委实可怜,厚颜求收藏、求推荐,鞠躬感谢。)

    最近单位有点抑郁的气氛,总编换成一老右了。

    从清水湖陆续回来的老右嘴中传出,这位总编大人思想极为活跃,时不时的有惊人之举。这让下面的编辑个个提心吊胆。保不齐那天,又出来什么事件,那就彻底悲剧了。

    罗书林从偏远的山里返城,这两年来,小rì子刚刚过上。谈好的对象也松了口,正在筹备结婚。但让人头疼的房子,中午听办公室老鸟们神侃,估计这回悬了,要工龄。刚回城才几天,有屁工龄。

    罗书林是个老实人,小眼眨巴眨巴,百无聊赖的把桌面上的稿子翻来翻去,一个字都看不下去。脑子里就琢磨,下班怎么去跟对象说房子的事。

    正费神,听得传达室的“炮筒子”在门口大喊:“罗书林,你的信。”

    一哆嗦,手里拿着的钢笔掉了下来,笔尖漏出的墨水在稿子上滴了老大一滴,本来心情就不爽,罗书林气恼的站起来,指着“炮筒子”:“你喊个锤子!”

    罗书林是双江省会江陵市本地人,对退伍回来的农村兵“炮筒子”有一种优越感。

    走到门边,黑着张脸,从“炮筒子”手里拿过信。感谢话也没一句,转头回自己办公桌前。

    “狗rì小罗你吃chūn药了?冲‘炮筒子’发啥火哟?”一个办公室的王晖放下稿子,对罗书林问道。

    王晖比罗书林大五岁,也比他早进出版社几年。罗书林进单位,带他的老师就是王晖。王晖说话,罗书林自然不敢炸毛。

    “没啥,心里不舒服。”罗书林重重的坐在藤椅里,把椅子坐得嘎吱嘎吱乱响。

    “嘿嘿,昨晚上没搞顺趟,火没泄出来啊?”王晖一脸yín笑,戏谑的对着自己的年轻学生道,“晚上来了几火?”

    “哎呀,王老棍,你又在**小罗!”另外一个女编辑放下书稿,她跟王晖一起进的单位,级别都一样,跟王晖说话也大大咧咧的,“烧得慌,碰到你老婆当心告你的状哈。”

    罗书林所在的这个办公室是大办公室,里面坐了八位编辑。人一多,有人开头说话,那都不干事了,七嘴八舌的就开始调笑起来。

    罗书林没心情跟一帮子同事瞎扯,拿起信一看,发觉很有趣。

    信封上没按一般的横式书写,而是按古文信皮,从右至左。字是毛笔小楷,很有水准。

    不由好奇,自己压根不认识万川的朋友。

    小心翼翼的拆开信,很厚的一叠。信笺是红星宣纸写就,信里的字跟信封上的一样,都是毛笔小楷。看笔迹也是同一个人。不看内容,光看一页小字,就非常典雅,很是赏心悦目。

    这种老派文人做法,罗书林是很多年没见识过了,就小时候在双江美院教国画的父亲那看见过。

    展信细读,才明白,这是自己编辑出版的那本《华夏兵工史略》的读者,自号山里巴人。

    零零碎碎的说了些感受,无非是受益匪浅之类的。烦躁的心情因几页马屁,顿时舒爽。

    这个山里巴人云山雾罩的吹了半天,才渐入正题。询问是否有可能,与出版社就图书出版展开一些合作。这个合作,透着新鲜,至少罗书林进出版社这么久,还没见过这种合作方式。

    简单说来,这个山里巴人有一套很好的,肯定会畅销的书稿,想通过双江出版社出版。

    跟自费出版不同,山里巴人提出一个新的合作方案。

    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按照出版流程走,先把选题申报了,待稿件审读后,签订出版合同;

    二是出版合同签定后,作者方、出版社、印刷厂签订一个三方协议:出版社以一定折扣购进作者方在印厂印制出的书籍进行销售,其中以一定数量的图书抵扣书号管理费。两个月账期完毕,由印刷厂开具发票到出版社,出版社将款项全部划入印刷厂,印刷厂扣除图书印刷成本,剩余款项再返还给作者方。

    尚文远提出的这个方案,是最典型的小成本运作方式。

    因为一本书的成本,说起来项目挺多,但真正负担的现金却不是很多。

    大头是图书的印刷成本和作者稿酬,以及书号费。其他包括设计、出片、编校等费用都不是很多。按照尚文远提出的这种方式。

    不用预先交现金到印厂,印厂更愿意和出版社合作,有保障嘛。

    书号费也用图书抵扣了,也不用现金。

    剩下的就是稿酬和其他一些零碎费用,相对前两种,就不算什么了。

    最主要的就是,稿酬一般情况下,是三个月后才会支付的。而三个月后,出版社的结款已经回来了,支付作者稿酬自然不是问题。

    这个方案不算空手套白狼,只是最低成本的运作,如果图书销售情况良好,这点成本基本可以忽略。

    但这种合作方式,关键有两个问题:一是出版社回购折扣和回购数量。二是书号费的高低。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

    最最关键的是,这种合作方式,作者方是绝对弱势的一方。首先就是选题全部受制于出版社。你再好的书,如果出版社觉得这书不行,那也就出不了。再加上出版社这种事业型单位,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格,宁愿不做或少做。发行部门就不会努力去给你发这书,量始终上不去。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书号是国家的,统一管理。个人和民营单位是不能进入的。别说现在了,就是在30年后,全国那么多的一流书商,都依然受制于这个问题。

    罗书林看完信,琢磨透全部的意思后,拿不准意见。就把凳子搬到老师王晖边上,跟王晖说:“晖哥,你看看这个,我有点拿不准。”

    王晖接过信,入眼就是很清爽的毛笔小楷,很是惊奇,赞叹一番后,仔细看了信。尤其是在罗书林强调的部分读了几遍。看完后,才呲牙对罗书林说:“这种方式,还是头一次听说啊。我也搞不准,这样,我们拿给当官的看。”

    两人嘀咕了一番,然后出了办公室。

    从主任办公室到副主编,再到财务部、发行部,最后来到总编室。

    副主编先过目,同样拿不准,准备就直接否决了。不过,王晖虽说嘴上花花,但办事情却是很有一套,而且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