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综]在男神边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内斗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一十九章

    此次出战,你不必求胜,也不必求功。面对着银袍小将韩嫣,阿娇缓缓说,你只要记得,不必多想,奋勇杀敌,哪怕只干掉一个匈奴人,你也胜了。

    韩嫣整整帽上的红缨,整个人看起来真是唇红齿白、剑眉星目,帅到没边。他对阿娇的态度依旧是那么亲昵、调侃又透着尊重的:皇后娘娘,到时候微臣就拿着匈奴人的头来向您讨赏啊。

    你要什么赏?阿娇的态度是很明显的有求必应。

    唔,你以前说过,忠心与你以后少不了一个卫尉的头衔——就许我这个罢。

    好。阿娇眼也不眨,似乎皇宫守卫的长官这一职位还比不上她椒房殿的管事宫女一样。长乐宫卫尉还是未央宫卫尉?

    像这样的职位都是深受陛下信重的朝中老将才能担任。韩嫣笑得灿烂,露出洁白整齐到堪称贝齿的牙,让我来做椒房殿卫尉好了。

    ……椒房殿没什么人需要防备的。阿娇失笑,意味深长地说,要防备的人只有你的陛下——你确定,对着他能下得去手?

    韩嫣一怔,阿娇在他肩膀上拍了一拍,递给他一只锦囊:这是上好的伤药,自己备着罢。此去千里,君需珍重,望你奋勇杀敌,一战封侯。

    韩嫣一抱拳,感激而无声地去了。

    正如阿娇所说,韩嫣真的在这场战役中异军突起,并被刘彻封为高章侯。这场战役史称马邑之战,帝后二人出动虎符调集三十万兵马,在马邑摆下偌大阵势围剿匈奴人。谁知匈奴人事先得了风声,三十万士兵白等一场,唯有小将韩嫣当机立断选择疾追,最终赶上匈奴人撤退的尾巴,以一万人马杀死了匈奴四千士兵。

    根据战报,主帅大行令王恢本有机会围剿匈奴人,却因一时胆怯犹豫错失良机。本就反对战争的老臣们纷纷进言,更有不少人嘲笑刘彻初战受挫。

    在灰暗的背景下,韩嫣的胜利是唯一一抹亮色——虽然也算不得大捷,但好歹让天下人知道,匈奴人并非不可战胜!

    那四千匈奴士兵的人头被挂在马头上千里迢迢运回京城,让百姓们见识了一下匈奴人的尸体。一时之间韩嫣之名家喻户晓,就如同当初从东瓯返回的卫青一般。

    摆下这么大的阵势,三十万士兵居然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刘彻在椒房殿里走来走去,神色沮丧又愤怒,王恢真是太让朕失望了!

    阿娇的目光却落在垂首静立的卫青身上,他衣领间露出的一节白皙脖颈上,似乎有那么一瓣桃红色的……吻痕?

    她是听宫人们议论过的,刘彻是无女不欢型的,有时甚至夜御数女,在这种紧张激动的情形下放纵一些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陛下——克制啊,这位可是你未来的大将军,这么着不好吧?

    色是刮骨钢刀哪,纵欲对身体不好。

    阿娇?阿娇!刘彻皱眉,你在看什么?

    阿娇镇定自若地收回目光,用三十万军队来打伏击,从根本上来说就很难实现,只要任何一处地方出了一点纰漏,那末匈奴人很快就会知晓——他们就算用鼻子闻也该闻得出来人烟的味道吧。

    不错,可惜现在朕还无力调动军队出关攻打匈奴人,只能在关内设伏,诱敌深入。刘彻轻叹一声,下一次匈奴人就更难骗了。

    这一战的意义并不在于斩获的四千匈奴士兵,而在于一种宣告。阿娇看着宣室殿的巨大疆域图,静静说,六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终于出了个皇帝,能像当年秦始皇派出蒙恬一样,以坚定的意志和绝对的自信向匈奴人主动出击了。

    刘彻两眼发亮,深深地凝视着阿娇,看她扬起绯色的菱唇,笑道:既然有了秦始皇,蒙恬自然会出现的——不止蒙恬,还有白起呢!

    刘彻笑意连连:阿娇,还是你懂朕!

    阿娇瞟了他一眼,没出声:现在说这话,还不是因为我夸你了!哼,你跟刘陵诽谤我的那些话,当我不知道?

    主战还是主和,并非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阿娇走回桌案前,翻开竹简看了一下,这对于群臣来说,早已变成了一个政治站队问题。主和的就是太后丞相、宗室贵族派,主战的就是陛□边新贵派。陛下,你现在也应该信任我了,我和你不该放任这裂痕扩大化,而应该联起手来,把两股力量弥合。

    好!阿娇,若能有你助我,我又岂止如虎添翼?——至于信任,在你取出虎符,而我签发军令的时候,你我不早已信任彼此了吗?

    阿娇轻笑,刘彻也笑起来。

    你把我比作秦始皇,我是颇为自愧的——刘彻假模假式地谦虚着,但有一条他比不上我:秦始皇一辈子没有皇后,我却有阿娇!

    阿娇就是我的皇后,我的皇后就是阿娇。不会再有更改。

    听了这话,一般女人早该感动得嘤咛一声扑进英明神武的陛下怀里,可惜阿娇稳若磐石,凛如冰雪,只是似笑非笑地看了卫青一眼。

    经过廷尉审讯、刘彻亲批,大行令王恢被处斩首之刑,以他为起点向群臣开创了战败必受严惩的先例,而大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从此宣告废除,双方正式进入战争阶段。

    就在匈奴人不断出兵骚扰边关、而刘彻再次备战的时候,黄河决堤了。

    在南方尚为蛮夷地区的当时,黄河水患是足以动摇国家的大事,此事一出,刘彻登时忙得焦头烂额。

    当年你对我说,治河、削藩、攻打匈奴,是我前半生要实现的三大事业。如今看来,这三种事业都十分渺茫啊。刘彻不知不觉养成了习惯,遇到难事就来椒房殿转转。

    黄河之患从春秋时期便已开始,总是一时治、一时好、一时坏。它只怕还要这么不停地改道、决堤下去,到几千年后也不会改变……阿娇放下狼毫,轻轻吹干墨迹,这是臣妾的《治河十策》,结合他们送上来的许多实地资料编写的,未必真的有用,也未必真的合理,但看看也能了解些现实情况。

    好,朕看看。刘彻接过来,立刻开始翻阅,阿娇你荐给朕的窦婴治理河务确实卓有成效,朕看看你又有些什么点子。

    皇祖母在的时候,窦婴就管理过河务上的事情。他的长处是遇事冷静,大公无私,把这些辛苦事、得罪人的事交给他办,一准儿能放心。

    刘彻看着:增加森林面积,疏通积淤河道……唔……他抬起头来,可窦婴还跟朕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