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了古书中出现过的▄符号,兼具逗号与句号两种标点的功能。
果然省了不少力气。老太太喃喃道。这一下她实在没法不对雨澜另眼相看了。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
雨澜道:孙女不敢居功!孙女读前朝《齐史何基传》,赞扬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孙女想着刚好得用,便去外书房翻了几天古籍,终于找到何基标注过的古籍。就是祖母所见的符号了。
老太太连连点头:原来古人就已用过,倒真是个好法子。亏你博闻强识,记得这些!
老太太也是有见识的人,略一思索,立刻就想到这种做法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老太爷现在每日要看几万字的折子,若是遣人先将句子断好了再看,岂不是省却不少精神……这么一想看雨澜便又顺眼了三分。
这时苏妈妈也凑过来看,老太太就给她解释几句。苏妈妈听完也是惊讶万分,一个劲地夸奖:难怪老太太一个劲地夸姑娘聪明。我看姑娘不光聪明,这份心思,这份孝心也不是旁人能比的。
老太太也有些感动,态度越发和蔼起来。
雨澜又给老太太读了一会佛经,又陪她讲了半个时辰的经。这才辞了老太太离开。临走时,老太太更是和颜悦色地嘱咐她,不可再这样废寝忘食地抄经,要多和姐妹们走动走动,松散松散身体。语气中多了几分关心。
雨澜走后,苏妈妈亲自扶着老太太到了东边的耳房,布置成小小的佛堂模样,正中佛龛上供着观世音菩萨。
苏妈妈在掐丝珐琅描金三足小鼎中点燃了檀香,一时香烟袅袅。
老太太在香台前的座位上坐了。既不念经,也不礼佛,只是望着白玉观音像呆呆出神。苏妈妈立在她身后,一语不发,不敢打扰。
老太太突然问道:你觉得澜姐儿怎么样?苏妈妈是心腹中的心腹,老太太才会这样单刀直入地问。
苏妈妈沉吟着,慢慢说道:七姑娘聪明孝顺,当然是个好的。
老太太笑骂:你少给我打马虎眼!多少年的老姐妹了,有话就直说。
那老奴就僭越了。苏妈妈笑着道:七姑娘品格端方,行为豁达,自在随性。老奴冷眼瞧着,她到松鹤堂不过数次,每次与下人们也只是寥寥数语,也没有什么大宗赏赐,可您听听,丫鬟婆子媳妇子们,哪个不夸她好。连我都见了都忍不住想疼她呢。这份待人接物的本领,说句打嘴的话,就是太太奶奶们也有所不及。
老太太毫不生气,点头赞许,你说的是。以前看她是个上不得台面的,现在看竟是所有孙女中最出挑的。人情练达即文章,她有这样的本事,也是她的造化。
小小年纪就这等沉稳。可惜投错了胎,若投生在太太肚子里,倒是高门大户当家宗妇的不二人选。说罢连连摇头,满脸惋惜。
老太太道:日子好坏不在富贵。我瞧她也不是个攀龙附凤的,这一点和她的生母倒像。表面上恭恭敬敬的,可骨子里又倔强又骄傲。连我这个老太太都不屑于巴结。
苏妈妈忙劝:老太太,七姑娘看着是个孝顺的……
老太太挥手打断她的话:我倒不是在意她对我的态度。这些年我对她不闻不问,她难免对我有些怨怪,这是人之常情我不怪她。我只是怕她还像她母亲一样,小事上不屑计较,大事上明知吃亏也不肯转圜……刚则易折啊!
苏妈妈打趣道:除了二姑娘,还没见您对哪个孙女这么上心过呢?她是最了解老太太的,高傲劲十足,那些不成器不入眼的孙女,她根本都懒得过问。那种关心疼爱,表面上过得去也就是了。话说回来,这也怪杨家这些女孩子不成器。
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们的事情还是由她们自己去扑腾吧。我年纪大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是澜姐儿这孩子,为了杨家,免不了要和宫里的贵人周旋一番,我才多怜惜她一点。
苏妈妈知她嘴硬,只是笑。
作者有话要说: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