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颔首:“皇后说得也有理。这里罢,你想自己选,由你,但十八岁太迟了,可以先在及笄礼后定下人选,过两年再成亲,如此一来,也不至耽误了你妹妹她们的婚事。”
虽然对刘桢来说,十七岁还是太早了点,但她对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了:“谨诺。”
作者有话要说:在关于立太子的事情上,吵得好热闹,哈哈,这里集中说一下吧,很纠结的盆友建议看一下,评论很多,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周礼,为什么有这个制度,因为当时周朝是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有利于周天子的统治,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后代的国君或皇帝,有遵守游戏规则的,也有不遵守的,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到了他们那个层面,用这种游戏规则是绑不住的。像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当太子,当时朝臣强烈反对了吗?可能有,但最后如果不是吕后请来商山四皓,估计刘邦也不会改变主意。注意,这里是刘邦自己改变主意,不是谁用游戏规则来强迫他。而且估计刘邦改变主意,很可能是考虑到吕后娘家在朝中的势力,除非他把吕家都一锅端了,否则戚夫人是完全不占优势的,所以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利益需要问题。到了朱元璋那里,根据周礼,严格来说应该立太子之外出身最好的儿子,结果朱元璋又立了朱允炆,所以后来呢?又有了靖难之役。在当时来说,建文帝的叔叔们各个年富力强,又有兵权,朱元璋未必不知道立皇太孙的危险性,当然我们知道历史,就知道他做错了,但在当时他同样是有自己的利益需要和考量的。
所以游戏规则,从来都只能限制想遵守,或者不得不遵守的人。
其次,刘远目前只是透露出,可能不会立刘楠为太子的意思,但并没有说一定不立刘楠。而且他现在自己还没决定好,所以这个时候,八字还没一撇,大家就让刘桢选择站队,帮她哥和老爹对着干,那实在是未雨绸缪太过了,那是一直疼爱她的亲爹,不是对她不好的偏心爹,而且这个爹还是皇帝,不是上市场买棵菜就能搞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刘楠现在并没有表现出强烈想当太子的心思,连当事人自己都可有可无,刘桢却想都不用想就下定决心,那才是太假了。
现在许多人连发现老爹有小三都要上网发帖树洞下,怎么放到刘桢身上,她就不能有个挣扎的心理过程呢?
然后,刘桢为什么会有大家觉得圣母的地方?因为她有一份不合时宜的责任心在。
当年她大可跟其他姐妹一样拍拍屁股就走,为什么要冒着危险留在咸阳守城呢?既然其他人都没有这么做,那她也完全没这个义务啊。按照某些朋友的观点,当年她主动留在咸阳城,那其实也是圣母的一种体现啊。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她必须有责任心,能够站在大局的角度上看事情,那她将来才能做大事。
知行合一,实际上,先疑、后知、再行,三者融会贯通,缺一不可。
所以她有这份挣扎矛盾,是必然的。
如果大家想看的是一个完全理智铁血无情政治家,在敌人还没有出手的时候就先发制人把敌人扼杀在摇篮里然后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那很抱歉拉,这文里没有。这里人物的性格,做事的风格,都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
就算是政治家,那刘桢也需要时间成长,也首先得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亲人,有血有肉会犹豫不完美的人。这样的她,才值得大家去爱。
最后,我从来不写BE,所以尽可放心了。【再多就不剧透了,寄臭袜子给我也不会屈服的。。。】
废话太多了,萌物票明天再感谢吧,小萌物们明天见 !按个爪印 \\\\\\\\|/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