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仗要消耗大量的财物;匈奴人好打仗,因为打仗可以带给他们大量的财物!有人问道:那么我们岂不是一只要受匈奴等蛮夷戎狄的欺侮不成?司马谈微微一笑,说道:他们的马快,骑士精壮,确实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的老弱幼小之人,吃用的都是粗陋的,精细的物品全部给了精壮的骑士,这些骑士才勇于征战。但是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征战不可能带着足够的给养,只能是以战养战,掠夺得物品,才能继续征战,如果我们在他们来处,多置烽火,然后军民见到烽火,坚壁清野,使得他们得不到物品,吃不得,喝不得,自然就好很快的退走!有老人说道:是,是。孝文年间,有几次就是,我们不在田里给他们留一点点东西,他们没有饭吃,两三天就退了!我们的问题是,如果打仗,出动兵马少了,被人消灭;出动兵马多了,一个壮士,连人带马,最少需要三个人给他提供给养,从中原转输的前线,耗费大了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地屯兵,这些屯兵战时是兵,平日是民,耕种田土,积聚粮秣。如果我们汉庭边地在匈奴出入的紧要地方设置几十处屯兵之所,每个屯兵数千人,这可比长城管用!这些年来,我到过很多地方,我汉人在朝廷的鼓励下,养马的人很多,有的人家有良马百匹,可以和郡守分庭抗礼;有的人家有骏马千匹,堪比诸侯。大汉只要多几个李广将军那样的人物,反击匈奴,把匈奴赶出长城指日可待!众人轰然叫好,一个个摩拳擦掌,要做反击匈奴的壮士。此次匈奴人来降,说明匈奴人内部并不统一,更是给了我大汉反击的机会。匈奴人再次像先秦时那样,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只能在塞外牧羊,不能威胁我中国,不敢牧马长城的时候不远了!好!早就等这一天了.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大家都对眼前这儒生的见解心生佩服。等到日头偏西之时,一阵阵的喧闹声从西门传来,匈奴降人终于到了!首先出现的是一队匈奴骑士,五六十人,脸面和中国人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可能因为食肉的原因,倒比街边警戒的汉朝戍卒脸色红润,一色的白色皮袍,白色皮弁,虽然风尘仆仆,衣帽有些破旧,有人脸上有伤,有人手络着,但这些骑士却并不以为意,一个个顾盼自雄。麾下的马没有中国的马高大,但看得出非常结实,不知道他们走了多远,不过在他们脸上没有现出疲态。这些人马不知道经过怎样的拼杀,怎样的险阻,才到了陇西。接着是一百多人的队伍,陇西郡守带着几个人在前,都尉带人在后。有戍卒悄悄指点:这是匈奴白羊的一个小王,在和羌人打仗时因为打了败仗,怕回去被杀,就找陇西郡守要求投降。这一支队伍显然是这匈奴小王的精锐,每个人都是二十多岁,三十来岁的样子,剽悍精壮,也是一色的白袍白帽,但明显精致的多,身上背的雕弓,都是五尺多长,黑油油的,是长期把摩的结果,弓弦也比汉朝戍卒的粗的多。他们的马比前面骑士的马更精壮神骏。这些人马带伤的非常多,也比前面骑士的伤更重。看!那就是匈奴小王。叫什么呼什么,也什么。这个匈奴小王约莫三十多岁,小眼睛,肉呼呼的脸,有些精神萎靡。白色貂皮帽子,镶着白玉,白色貂皮袍子,纯金的腰带。胯下马银练也似,看不出一根杂毛,头至尾有一仗二,蹄至背有八尺,端的是神骏非常。他的马不说戍卒们没见过,就是郡守,都尉们也没见过,司马谈游历天下,注意各地之马,如此神骏的马,也是头次见到。要知道陇西的将士,大多是本地人,常年与匈奴、羌等关外民族杂处,民风剽悍,骑得是烈马,喝的是烈酒,动不动挥拳头、拔刀子,标的是血,对马最懂。以前和匈奴打仗,只是对他们的马远远地见过,今天如此近的看,如此认真的仔细的看,还是第一次。许多人服气了,人家的马,确实好!郡守看到人丛里的司马谈,对他点点头;司马谈微微一笑。后面是匈奴的眷属,女人们也都骑着马,挎着弓,有的抱着年幼的孩子,在马上轻松自如,缓缓而行。远远地传来杂沓的蹄声,牲口的叫声,大群的牛、羊、马穿城而来,几百个匈奴老人和孩子骑着马驱赶着牲口,这些头发灰白的老人和十来岁,甚至七八岁的孩子挥动鞭子,驱马疾驰。突然一匹小马钻出了队伍,跑进了人群,惊得人群惊呼,一个匈奴少年策马奔来,鞭子啪的一声炸响,少年在那匹小马一惊之下,已经飞身从己马上跃起,落在小马身上。围观的军民人等齐声喝彩。其实那少年的动作,也不见得非凡,只是在如此大庭广众之下,处置的如此干净利落,特别是他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围观的成年汉人很多人自愧不如。马背上的民族,蓝天的骄子,果然不凡。匈奴人入城之后,陇西民众把各种饮食、酒肉、饭菜摆放在家门口或者街边,任匈奴人取用。虽然这些陇西人心不甘、情不愿,但朝廷诏令不敢违抗。几十年来,匈奴骚扰,抢掠中国,往往陇西是重灾区,陇西的男人与匈奴打仗,为了自己的家园,爷爷死了,父亲上;父亲死了,儿子上;哥哥死了,弟弟上;陇西的女人送走了父亲,送丈夫;送走了丈夫,送儿子。陇西人为着匈奴的侵扰,废弃了耕种,成熟的田地也不敢收,牛羊被抢,粮食被抢,女人被抢。如今,看到了仇人,却不得不拿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招待对方!后人评论道:战士咽糠核,虏敌饱衣食。正是:百年烽火敌情急,边关儿女报国忱;要使塞外无鸣嘀,汉朝折节怀远人。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