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558年的天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2章 刚才你怎么了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希望是没有事情了。史文博对自己当时遭遇的无妄之灾,感觉是无可奈何,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哎,对了,老黄,刚才我说的那个事情,你将来会不会啊?

    不会,不会,我又不是朱八八那个农民,不会做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事情。至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我更是做不出,这个你可以放心的。

    这倒不是黄石看不起农民,或是看不起朱元璋,事实上他本人和老朱还有些相像之处。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前期几乎是文盲,后来,在打天下与治天下的过程中,他虽然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他的经验多于知识。尽管他经常表现出思贤若渴的态度,但骨子深处对读书人始终抱有戒心。

    黄石也是如此,虽然他只是农三代,但是却从小是在农村长大,所以个性中即有农民的纯朴,也有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但是洗了脚进了城之后,这些也改变了很多,只是性格上的内敛,使他在骨子里仍然敌视那些飞扬跋扈、口若悬河的人。

    纵观明朝的一些国策,朱元璋很少有创见。他开创的大明王朝,说得准确一点,只是开而非创。通常说一个帝王应有雄才大略,这是统而言之。若分开来说,则开国应有雄才,创业则需要大略。

    朱元璋就是个雄才有余,而大略不足的人。立国之初,他不遗余力推行制度建设,也只是恢复帝国的秩序而非给新的王朝注入新意。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希望他的国家稳定而富裕,士农工商各有所务,田野多农夫而城市少流民:每一个臣民都充满至高无上的道德感,都必须心存敬畏。

    这一点黄石也和他很象,让他完全凭空创新一个制度,他根本没有这个灵感,也没有相应的实力。但是要让他按照人家旧有的思路,揉合改进他还能擅长一些。

    至于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把各路功臣能杀则杀,其中除了有大臣们行差踏错外,也有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但是更多却反映出他严重的性格缺陷,疑心、刻薄、杀伐残忍、对权力的极度恐惧,或者说对权力的极度占有欲。

    那黄石将来会不会有这样,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也只能希望自己攀登上权力的顶峰时,还能保留着今天的这丝清醒。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