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物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12夜校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般的市民生活水准并不高,应付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衣服被褥这些生活必需品外,就很少有钱买其他物品。而八旗子弟就特殊了。

    针对八旗子弟,他们有过计划。帮着他们玩,替他们创造条件玩。他们爱养鸟,就做精致的鸟笼,鸟食罐等物件。爱养金鱼,就做玻璃鱼缸。再就是推出葡萄酒和酒具。

    梅兰妮担心的问梅朵,“你那葡萄酒行不行啊?是不是正宗的?”

    她知道,后世有许多品牌的葡萄酒,梅朵的葡萄酒是她留学北美时,向那些洋人邻居们学来的家庭葡萄酒的酿法。

    梅朵笑了,“这又没什么正宗不正宗。只要让他们喝惯了,就成正宗的了。”

    到了收葡萄的季节了,梅朵要去北方。指导他们做葡萄酒。

    梅朵走前提醒梅兰妮,要多想想潜在的消费力。

    梅兰妮还真想了。

    一想,还真让她想到了一个主意---绒线。

    开发绒线市场,中国的妇女不抛头露面的,都窝在家里,在家里让她们结绒线,又消磨工夫,又能得到绒线织品。而她的绒线当然就有市场了。

    她兴冲冲的找秦炼商量。

    秦炼听了,“这绒线从工艺角度来说,并不难,因为我们已经纺出了毛纱,只要把毛纱并起来,就成了毛线。问题是你如何推广,能买的起绒线阶层的妇女大多数都宅在家里。如何知道结绒线呢?”

    梅兰妮一想,可不就是这样?但是她也不是会轻易退缩的人。

    过去,在苏州不易居时,她也搓过毛线,但是那种毛线都很粗糙。只有用羊驼毛搓出的线才不扎人。但是,因为羊驼毛不多,所以不能投放市场。只能自家用。

    如今经过精纺的毛线非常的柔软。梅兰妮做了几斤毛线出来,用竹针织了披肩,围巾,手套,头套。

    带着这些毛织品,她回到苏州。和席羽绢说了销售绒线的想法,并给羽绢看了这些毛织样品。

    席羽绢见过华家的毛织品,可是这些毛织品的档次要高很多。

    她挑剔的左看右看,最后才说,“这样的绒线,会为大家所接受。”

    只是,如何推广呢?

    羽绢有主意,“你教会几个小姑娘,交给我,我能推广。”

    到哪里去找小姑娘?这年头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的。梅兰妮还要回上海去管工厂,不能在苏州久待。

    羽绢很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叫了牙人来,从他手里挑出几个伶俐的女孩,交给梅兰妮。

    这样也可以啊?梅兰妮发现买卖人口的好处了。

    梅兰妮带着几个女孩回去了上海,教她们纺线,教她们织绒线。江南的女儿都是心灵手巧的,拆拆织织,很快就学会了。几天工夫就织出了成品。

    羽绢得知后,就让女孩,带着绒线和竹针去苏州。

    梅兰妮挑出两个最手巧的,带上十几斤绒线,去了苏州。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