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物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52 中元节会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要做生意,一开始总要有些阻力的.

    就象他们卖砂糖,想来应该是很好卖的,因为江南人嗜甜,连烧菜都要放很多糖,那糖的用量肯定大.

    可是,开始他们找不到买家.江南砂糖生意有自己固定的圈子,外面人进来是要受到抵制的.

    尽管他们的糖质量好,价钱便宜.在苏州本地居然销不动.

    后来,他们到各商会发了广告,特别是山西那些会馆.才有人过来问及.

    还是要提到晋商,他们最善于抓住商机.苏州的山西商人不少.在商言商,晋商的确比其他地方的商人强.他们不像有些苏州商人有一种天生的地域优越感.他们在外很团结,拿买砂糖一事来讲,他们就几个人集资,购买量大了,而达到优惠待遇.买下砂糖,他们又齐心协力的运去北方.华记的几千斤砂糖就被他们买去了,等其他商人们醒悟过来,华记的两船糖早已运到北方去了.

    华记第一单砂糖生意做成了,他们立刻买了大量的丝绸运到泉州,在那里以三倍的价钱卖给了欧洲商人.

    然后又从南方把糖运到苏州.这样几次一来,做活了生意,也发展了生意圈子.

    因为,是和晋商做糖的生意,华记就和他们商量到天津去提货.这样一来,大家都省很多事.华记海运只要直接把船驶到天津就行,不用象现在这样,从上海转到苏州,再从苏州转到北方.这个建议,晋商当然愿意接受.接下来的事情是,华记和晋商合资在天津建立一个码头.

    这些事是梅兰妮出计划,于立清出面和他们商量.梅兰妮的计划并不是她个人的,而是整个华家的.

    开展北方市场也是他们的计划之一,船厂的造船用剩下的木头,秦炼拿来做各种不同类型的车.小木材做小推车,如华记仓库里用的.大点的木头做大车.他们用钢铁做车轴车轮,南方的橡胶,处理的方法粗糙了些,但也能算上是胶皮.这些胶皮大车他们要销到北方去,当然晋商们是首选推销对象.

    不要看华家银钱滚滚而来,但是花销也增大了,流动资金并没多少了.梅兰妮的压力一下子感到大了,她玩命的缂丝,这让席羽绢很不理解.

    华记开张以来,办公室的文字工作也多,传统的生意行就是有个记帐的账房先生,这人就是搞办公室文字工作的.但是把许多事和会计工作相混合,让人觉的很零乱.梅兰妮把那些个账本拿回家,分类写开,另做会计账,然后再给于立清看.于立清一看,果然清晰,只是这样的文职在苏州可不好找.梅兰妮向他推荐了席羽绢.

    女的啊,于立清很踌躇.

    "女的要什么紧,我们办公室后面有这么许多房间空着,给一间让她工作,而且她又不抛头露面,谁知道你聘了个女账房?再说,她可以每天上下班的.不在你这里住."

    于立清听梅兰妮这样说,也就同意了.

    梅兰妮和席羽绢说起这事,席羽绢也很吃惊,她能成了华记的账房?

    "为什么不能,难道你从你家出来了,真的就找一个地方坐吃等老?既然出家了,就要干一翻事业出来,将来让你家的人都对你另眼相看.你要成为你家的骄傲."

    梅兰妮怎么一说,羽绢还真同意了.她每天不辞辛劳的乘家里小船上下班.于立清后来给了她一份丰厚的账房工资.这是她第一次靠自己的努力赚到的.她更加投入了.

    苏州人有一句话,"房顶上生草",来形容这家人的懒惰.

    可是,华家的房顶上不仅生草,还种草,这开始还真让人笑话了.

    到了六月,太阳如火球一样挂在天上,阊胥街上的房子原本就挤逼,这会更加闷热.可是华家的房子里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好处一下子就显露出来.再也没有人笑话他们了.所以事情的好坏是要比较出来的.

    中元节在苏州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一般都要举行节会,所谓节会,就是三个县共同举办的一些项目,一般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和下元(十月初一)这三县都要共同举办的节会,所以苏州人叫这三节会.

    长洲县的节会是在中元节举行.

    三个县的神仙都要请到虎丘山下集体被祭,土地神了,关公啦,药王神啦,各路神仙都来,一抬一抬的装饰的很奢华,前后还有人载歌载舞,象后世的游行,很好看.

    华家到了这里虽然听说过这个项目,但从未亲眼见过,因为到了那天,山塘河里的船接着船,山塘路上人拥着人,根本就插不进脚.

    今年,华家在自家的楼上就可以看,所以,三胞胎他们五个,邀了老师李果一起来看热闹.梅兰妮给了他们一人一个望远镜,这是从泉州过来的,华记泉州贸易公司从洋人手里买的.于立清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又放下来,若有所思的看着那东西.

    这个活动,梅兰妮从没有见过,连她妈应该也没有见过,因为,四九年前,中国十几年的战乱,哪会搞这样的活动,四九年后,这种存属迷信的活动被取缔了.

    梅兰妮算开了眼了.拿着神仙在斗富,每个神仙的装饰都是他附近的居民家里借出来的,药王神最富了.浑身上下的珠宝.她听到有人说,"看,那药王神冠上的珠子有鸡卵大,恐怕皇宫里都不见的有呢."

    有人认得那物,道,"那是杨家之物,他家去倭国贩铜时得来的."

    又有人道,"周家那是别说了,他家的好东西只怕是连皇上也没见过呢."

    先头那人又说,"如今可不一样了,你们看那大成坊的土地,头上那十几颗猫眼,哪里去寻?听说都是前朝宫里流出来的旧物."

    梅兰妮突然心虚起来,放下了望远镜不再看了.

    她拿了杯子倒了茶水,坐在风口喝.于立清见到了,过来陪同.

    于立清说,"苏州人爱奢华,我们从泉州多贩些望远镜,这类的东西过来,肯定好卖."

    梅兰妮立刻表示同意.心里对于立清欣赏起来,你看,这人看什么都能看出商机来.

    梅兰妮问起他的家庭来.

    他原来是徽州人歙县人,家里是做墨生意的.妻子和一女现在留在歙县.

    梅兰妮问,"你家没有分家吗?"问完,梅兰妮有些后悔,哪里与这样问的.

    可是,于立清答道,"我是没与资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