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琵琶三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第(1/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兵部简直是一团糟。

    还是采行节度使制,在全国分设十六个节度使一人主之,自行筹饷练兵,用以捍卫地方,储藏武力,节度使只受朝廷节制。

    安禄山本是范阳节度使,附从起兵谋叛的只是三四个节度使区而已,大部份都按兵不动,皇帝若是自行亲出主军,相信他们还是肯接受调度的。

    首先皇帝降旨由各使区中调集精兵,而後再降旨将哥舒翰擒处问罪,因为哥舒翰手中虽只有一批老残兵众,但他若固守关隘,以潼关天险,尚可拒贼,哥舒翰不该骄狂自大,漠视敌众,轻易出击,以致於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圣旨到达前,哥舒翰已经自杀了。

    不过

    杨国忠不只是做了一件最糊涂的事,他压下了最新的军情,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逼近京畿了,他却取出前几天的军报,说敌人还在远处……。

    他是怕情形据实报上,皇帝一怒之下会砍他的脑袋。而皇帝则以几天前的状况作根据,调兵遣将,也是以临近地区为主。

    这一耽误,使得远水救不及近火,那些将领接到圣旨要去配合作战的地方,早已沦陷几天了。

    只得按兵不发,再行上表请示新的动向。

    有些将领则带了兵,跟在安禄山的後面。

    一直到兵临长安附近,遭受兵难的民众,纷纷逃入长安,长安的人才警觉,顿时乱成一片。

    有钱的立刻准备逃难,穷人只好坐以观变。

    皇帝听了这个消息,正是早朝的时候,杨国忠吓得面无人色,皇帝也没空再去怪他。虽然明知道又是他误的事,但是只能怪自己太大意,将国事托之非人。

    而今之计,只有先应付难关再说。

    朝臣中分成两派,一派力主据京师坚守,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师,尤其是太子在灵武所训练的新军,一到必可灭贼而解围。这麽做当然有几分冒险。

    另外一派则比较稳重,他们认为勤王之师自管讨贼,皇帝就不必要冒险,还是避一避的妙。这一派的人多半是跟杨国忠一气的,他们的中心权力支柱是皇帝,只有捧住皇帝,他们才能混下去。

    守城,太危险了,万一守不住,自然是完了,即使勉强守住,等太子勤王,回来击退贼兵,他们势必成为长安的新贵,这批旧的人就得拱手让位了。所以,他们一定要捧著皇帝,到安全的地方。

    这样,不管发生了什麽事,他们都是保驾的功臣,即使皇帝有所不测,他们也可以控制一点拥立的大计,因而邀功确保自己的地位,这一派人多势众,因此,在廷争上取得了上风,决定了皇帝的移驾避乱。

    皇帝也是年纪大了,没有年轻时的那股劲,他的心里对生命也特别地珍惜起来,所以他也是希望能暂避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冒险的必要。

    太子非常仁孝,他若是勤王驱贼之後,自己的帝位不会成问题,即使由於时势的需要,自己放开了手,把大权交给太子,居於太上皇的地位,依然高高在上,享万人之尊而无忧国之劳,那岂不更为安逸?

    因此,皇帝就顺从了群臣的公意避难了。

    皇帝出跸是大事,虽然在仓促之间,也还能维持个差不多的样子,御林军还有好几万,六部大臣以及京中像样的官儿,都跟著一起走。

    走到那儿去呢?最安全的地方,莫过於到灵武去,跟太子会合,那儿有新练的兵,足堪一战。

    但是到了灵武,等於是去投奔,皇帝当然不受影响,那些大臣却难免会有寄人篱下,大权旁落之感,在一个握惯了权势的人来说,失势是仅次於死亡的痛苦事,甚至於尚有过之。

    皇帝心中也不想到灵武去,这对一个做父亲的来说,好好的一片江山,弄得被人赶了出来,投靠儿子,也是大失尊严的事。再者,太子跟杨贵妃一直不太融洽,把他们放在一起,必有冲突,也叫他居中为难。

    此外,只有向西行入蜀,那边最安静,跟安禄山背向而行,不怕他追上来,而且有剑门蜀道之险,可以拒敌,万一贼势太强,三五年内打不垮他,川中可以坚守。再老,蜀中气候温暖,风景秀丽,物产丰阜,可以在那儿作长久立足之计,徐图复兴。

    大队人马,加上文武百官,就这样向蜀中撤退而去,有的人跟著皇帝一起逃了。

    有的人避乱他乡,当然也有人准备迎接大燕王入主,而成为长安市上的新贵,这些人多半是跟安禄山早就有旧,还有则是一些胡人,他们与安禄山是同族,自然十分起劲。

    至於韩宏他们呢?韩宏的官既不大,职位也不够重要,跟著走固然可以,不走也没人管他,可是跟著御驾走却不能携眷。韩宏实在不舍得柳青儿,因此,他决心留下不走了。

    安禄山的叛军终於入了长安,大燕王坐上了金銮殿的宝座,开始做起中原的皇帝了,他觉得十分过瘾。

    要点缀他的新王朝,自然也有不少人给他出馊主意,像组成朝廷以治天下啦!尽速恢复旧观以影盛世啦!安禄山自己什麽都不懂,自然只有由得人胡来。

    首先,组织朝廷就不是容易的事。理国必须要文人,但旧日朝廷的班底都跟著玄宗皇帝走了。剩下来的只有一些芝麻绿豆官儿,欲求贤能,只有从名士中找。

    韩宏自然是被考虑的一个,大家都知道他没走,於是派人来找他,韩宏当然也不愿意在胡儿底下任仕,他早就躲了起来,住在长安城郊的一个乡下人家中,而柳青儿与玉芹,则躲进附近的一家尼庵中。

    因为要点缀升平,首先就想到了要恢复旧日的平康里巷,凡是长安的名妓,都在被徵召复起之列,那怕已经从良或落籍的,也都硬被拉了出来。

    柳青儿是长安名妓,虽然她已于归韩宏,而且也是长安的大事,但安禄山却不知道这件事,在他的印象中却还知道有这麽一位名妓,亲口提了出来。

    没有人告诉他柳青儿早已于归,大燕王亲口下旨要召柳青儿,这还得了?大家拚命地找这位昔日名花。

    长安城中,侦骑四出,在找这夫妇二人,吓得他们镇日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虽近在咫尺,却也不敢相见。

    这天玉芹忽向柳青儿建议:“相公不是跟那位朱大侠是莫逆之交吗?我们到他那儿去避一避,有他们夫妇保护,那可比躲在这里安全多了。”

    柳青儿觉

    -->>(第1/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