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膏粱锦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八章 母子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名之前,根本就不能靠自己养活自己。虽说进了国子监,就等于有功名在身,可以领取朝廷的俸禄。但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根本不足于维持他在学里的日常生活,更别说去参加各种文会了。

    学里先生们讲的东西,是大众认可的国学,是中规中矩的,大家学的都一样。至于其他的一些更广博、更活络的内容,就需要自己去游学、抑或是从文会中寻找。比较起外出游学的耗资耗时,参加文会自然是最好的捷径。

    但是,文会也不是那么好参加的。首先,你得有人面。有能力举办文会的,一般都是权贵人士,偶尔也会有些土财主。这两个圈子,其实与读书人的交集都不是很大。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交游人面,不然没有人告诉你,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会举办文会呢?

    其次,文会有公开和非公开之分,两者相比较,明显是非公开的质量要好一点。一般这种非公开的文会,请的不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文豪,便是朝廷担任要职之人,但这种文会,便需要“入场券”了。至于“入场券”从何而来,看的就是人脉和金钱了。而比起需要长期经营的人脉,直接用钱购买,自然要简单得多。

    再者,也就是前面都提到过的,人脉关系了。有时候人脉,比钱更管用,但是,没有钱,肯定没有人脉。人脉是需要长期经营的,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如今的曾氏家族,其实族中并没有位高权重之人,但大家、即便是温家也想要拉拢他们,想与他们结亲的原因。为的就是他们是京城世家大族,根基深、人脉广。

    黛瑶暗自揣测,曾远航之前在国子监受挫,说不定就跌在这上面。他父亲早亡,全靠母亲耕种那一亩三分地养活。后来是得了黛瑛的资助,方才得以上京求学。但黛瑛一个闺阁小姐,手里又能有多少钱呢?而且她也不可能源源不断的给,肯定只是在送他上京时,一次性给了他几百两,抑或是上千两。具体数目不得而知,但必定不能支撑他在学里的花销。国子监的学子,过半都是贵族子弟。他一个无钱无势的寒门子弟混在其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黛瑶瞅瞅曾远航,又望望朱氏,心中暗自感慨,觉得这一对母子也挺不容易的。她也是由衷希望他能在国子监中顺利完成学业,金榜题名。不为黛瑛,只为他那个辛劳半生、淳朴勤俭的母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