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没其他任何突然事件。
达汗如今挺喜欢蒸汽机研发作坊的,就李真说,隔三岔五就会跑了来身边还会带个洋人先生。
然后,唐烨才知道,上书房和宗学里是有洋人先生的,当时敦庆帝从安居岛回来的时候,带了两个师傅,有一个好像还很有名,专门教皇子算学之类的,后来慢慢的也招了几个人在宗学任职,还有几个在翰林院开讲座,和喜欢研究奇门异数的人一起切磋。
唐烨虽然认为敦庆帝在教育领域上的步伐可以再大一点但想到语言问题,倒也没苛责敦庆帝干嘛不将算学普及到官学学堂去。
李真还是非常努力的在蒸汽机理论的边缘徘徊着,憋着一股儿劲儿的想冲破边缘的围栏…
就在生活无甚么波澜的时候,三牛的信到了,李真继父去世了…
这年头孝字大于天,虽然是继父但也是父啊,李真若不回去奔丧,这怕将会成为他一辈子的污点…
大家一商量,李真是肯定得回去的,五丫带着三牛的长子,也得一起回去,而唐烨,唐高林的意见是应该回去,李真则是觉得可回可不回,但希望唐烨能跟着一起回去,“俺和五丫两人上路,不好照顾…”
唐烨无所谓,就当旅游吧,但是,李真需要守孝三年嘛?
虽然李真没中秀才,也没通过公务员考试,但如今却是实实在在的在领朝廷俸禄啊,朝廷的人不是流行要丁忧嘛?李真没资格丁忧,但是不是要守孝呢?
但穷苦人家可不兴这个,真守孝三年,那得耽搁多少事啊?守不起呢,因此,守孝三年一般都是读书人和有家底的人才遵守的,穷苦人家,一般就守个大半年,该迎娶还得迎娶,该出嫁的还得出嫁,该生孩子还得生,无他,生活压力所迫…
问题如今就来了,李真需不需要按有钱人的规矩守孝三年?…
唐王氏是头一个就不赞成,守孝三年,那叶子都多大了,本来怀孩子就艰难,那不更是见不着孩子影了嘛?
唐高林则是很为难,好像不论从哪边靠,李真都该守孝三年的,嗨,你说他继父干嘛不多活几年啊…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个准信。
最后还是唐烨道,“干脆你先去作坊辞了差事吧,奔完丧后,咱们还是回房山来,到时找四爷疏通一下,你继续去作坊里跟着师傅们学,不领朝廷俸禄就是了,不管怎样,你毕竟是继子,在李家也没待几年,在房山哀思也是说得过去的,你说呢?”
唐高林想想,对唐烨的提议投了赞成票:“如果大家觉得你没必要守孝,肯定不会准你辞了差事的…”
李真一听,觉得有道理,第二天便去作坊打辞职报告了,然后就回家跟着唐烨一起收拾行囊。
第三天,辞职报告就给批了下来,看来在大家的眼里,李真是该守孝的···
唐王氏只觉得心有戚戚焉,那娃儿爹以后是不是也要守孝呢?于是,唐王氏赶紧对天祷告,祈祷奶奶和公婆长命百岁。
看来,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变相的也促使了孝子贤孙的出炉,长辈去世,带来的损失有些大啊…
就在李真带着唐烨和五丫母子坐上马车驶出房山时,八爷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李真给他继父奔丧就罢了,怎么还要守孝!”··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