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会有是非寻到你身上……罢了,不说了,你且忙吧,就几步路,不用送了”说完。员外郎韦播便意态潇洒的走出门去,出门后还与人说了两句话。
韦播走后,主事王峰带着礼部来人走进来,唐松一看。脸上由衷的露出了今天的第一个笑容,“季真。你前次不是说要跑一遍京畿道复核各州乡贡生之事嘛,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所谓的礼部来人正是贺知章。待王峰走后他转身关了公事房的房门,嘿嘿笑道:“这一趟跑京畿道的时间也不短了,昨晚才回来,没成想今天一早就看到这么精彩的一出儿,都事你是没看到刚才那些人的窘状,这下子倒好,从今往后,这些人只要一日不离皇城,一日就少不得被人拿今天早晨的事来取笑。真真是自取其辱”
言至此处,贺知章又装模作样的拱手行了一礼,“对了,我还忘了恭贺大人顺利出仕”
“不过一个芝麻绿豆官,有什么好贺的?”
听到唐松这话,贺知章不愿意了,“从七品上阶还是芝麻绿豆?那我这从八品又怎么说?即便明年考功之后能顺利升迁,也不过一个从七品下阶”
贺知章说的也是实情,唐代新进士分发的起点低,一般都是由八品开始,贺知章占着一个状头的身份才是正八品,至于其他的很多都是从八品。
既然以流内流外的方式将官和吏分别开来了,那流内还搞的这么复杂真是没必要了,贺知章随意玩笑的一句话又使唐松想起了前些日子因那份名单生发出的许多思考。
“行了,别说这些没用的了,你今天过来究竟是为何事?”
贺知章是个爱开玩笑的性子,在唐松面前就更是如此了,嬉笑道:“本来是向韦员外郎通禀一下这次去京畿道的情形,正好他在你这里,我也就撞过来了”
礼部在六部中排位第三,正好也跟吏部一样是归尚书省内左仆射管辖,贺知章出一趟长差之后来向尚书左仆射下的员外郎汇报情况,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说到这个,唐松倒是正好问起了韦播的来历。贺知章入职已经一年多,对此倒是清楚,“咱们这位韦员外郎是有大来历的”
看过韦播的公事房和衣饰穿着之后,唐松早有了心理准备,是以此刻也不意外,只是问道:“什么来历?”
贺知章压低了些声音,“他是庐陵王妃的直系亲族”
“庐陵王?就是如今被软禁在房州的那个李显?”
贺知章点点头,唐松吸溜了一下嘴后笑道:“如此说来,韦员外郎还真是个有大来历的”
如今朝中武李之争争来争去其实争的就是一个继承人的身份,武党不消说是尊武承嗣,而李党所要拥立的对象就是这位庐陵王李显了。李显被软禁多年,身边只有一个韦妃陪伴,对其可谓是言听计从,而韦播又是韦妃的直系亲族,真要是李显一个得势时,此人当即便能一飞冲天,真真是有大来历的。
贺知章点点头,“不过按现在的朝局,他这身份也实在尴尬,是以虽然官居六品员外郎。但平日里却从不理事,如此反倒是与刘郎中相处的不错”
“他平日为人如何?”
“此人傲性的很,能入他眼中的人实在不多。好在他既不揽权也不揽事,来历亦深。所以性子虽然不讨喜,却也没结下多少仇怨”
“嗯?”贺知章的这个回答倒是大出唐松意料之外,从他自己与韦播的接触来看,原还以为这是个善于拉拢关系,处处八面玲珑的人,却没想到他还有如此傲性的一面。
只是这么个傲性人又为什么对自己另眼相待?如贺知章所说他既不揽权也不揽事,如此,原本猜想他是要拉拢自己与刘郎中对抗的想法就完全不成立了。
怪哉
想不通就暂时不想了吧。唐松将这个疑问先丢到一边,与贺知章聊起他在京畿道的见闻来。
贺知章在京畿道的见闻不少,但最让他说的眉飞色舞的却是当今诗坛上诗风的悄然变化。
随着清音文社掀起的漫天波澜,随着弘文印社彗星般的崛起以及《清音弘文双月刊》的南风北渐。同样也是得益于四世家衰落的结果,由现任安宜县令陈子昂提出,被清音文社大力标举的“提倡风骨,提倡兴寄”的新文风已是润物无声般的逐渐为士林与诗坛所接受。
此举标志着自六朝齐梁以来牢笼诗坛数百年的宫体诗风不可避免的开始走向衰亡。当这种与时代精神更为契合的新文学理论最终取代宫体诗风的地位时,几千年诗歌史上最为辉煌。最为璀璨的盛唐时代就将彻底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之势宣告它的降临。
陈子昂以诗坛边缘人物的身份提出的这么一份非主流文学主张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传播效果,唐松可谓是居功至伟,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加速了这一过程。生生将诗歌史中的盛唐提前了近二十年。甚至可以说是他用双手推开了诗歌史中盛唐的大门。
作为一个酷爱古代文化的穿越者,唐松虽然无法与人分享这份强烈的自豪与成就感。但随着贺知章的叙说,他的心底却难免涌起一阵阵一浪浪澎湃的激流。
二十年哪。可以成就多少旗帜诗人?又可以成就多少旗帜性的作品?想着这些问题时所生发出的那种成就感,又该是多么的强烈?
便是撇开这些无法对人明言的东西不说,在这一过程中,弘文印社亦是受益良多。毕竟这种诗坛新风,这种全新的文学主张是由弘文印社独家发布与推广的。新文学主张愈被人接受,弘文印社及其附属的《清音弘文双月刊》权威的地位也就逐渐的随之深入人心。此次弘文印社在北地如此顺利的扩张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终有一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弘文印社与《清音弘文双月刊》必将成为引领士林舆论的一面旗帜,而在这个时代,得士林者就意味着得民心。
这才是唐松作为一个穿越者给自己打下的最坚实根基。
两人正说着话时,却听到外面一阵扰攘之声,不等唐松问话,贺知章先一步跑出去打问。稍后他回到门口向唐松连连招手,“出去瞧瞧,有大热闹了”
在公事房内也没什么事情,唐松索性就跟他一起到了尚书省门口,沿途遇到许多官员皆跟他们一样的举动。
等两人到了大门处时,门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