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一章 得罪不起的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武三思原来根本就没在意唐松,两人的地位差距太远,他现在又一门心思扑在三阳别宫的督造上,这就更在意不着。即便是那几首曲子词名动神都的时候同样如此。     但贡生暴乱一出,尤其是这次重开科考的诏令一下,前面闹事的士子领袖居然成了新的主考官之后,神都许多权贵之家都开始打听收集这个山南士子的消息,武三思也不例外。     这一打听收集之后,武三思才惊觉这段时间忙着三阳别宫实在是忽略了太多事,譬这…唐松!     当初谴人刺杀方公南而功败垂成,其间的关节就是在这个唐松身上。     前面坏了他一件大事,而今又坏了他一件更大的事,导致他这堂堂的梁王殿下手忙脚乱,狼狈不堪。     武三思焉能不恨?     听到“唐松”这个名字,宋之问瘦的没魂儿的脸上猛然一个哆嗦,如今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他的噩梦。自从这个山南士子出现之后,他就从刚刚在圣神皇帝龙门之游上大出风头的宋学士直坠到如今的处境。     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风流学士到如今生死不测两茫茫的阶下囚,这段经历实是让宋之问不愿回首,不愿去想。     但梁王殿下既然问到,宋之问就不能不说,遂将唐松补乡贡生名额,以及当日从金庆宗和黄继来那里听到的消息都说了一遍。     武三思听完真是悔之无及,若非在被三阳别宫的建造牵绊太多,只需稍稍留意,当日必能使唐松连参加科考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至于闹出后面这么多事来?     问完该问想问的之后,武三思转身要走,临行之前看宋之问眼巴巴的瞅着他,心里莫名的又起了一阵儿快意,饶是如此,武三思还不满足,特意刺了一句,“好叫你知道,如今朝廷已罢废了你那一科,二十日后科考重开,唐松便是主考之一一一”     宋之问闻听此言,初时还愣愣的,片刻后却笑了起来,其笑声真若鬼哭,麓人到了极点。     本已迈步要走的武三思听到这笑声停步转身,皱眉道:“你笑什么?”     “我笑天道昭彰,报应不爽;我笑吾道不孤,唐松那贱生很快就会来与我作伴了”说完,宋之问又是一许放声鬼笑。     自贡生暴乱的事情发作以来,宋之问从不曾有这一刻的快意。     武三思又走了回来,目光灼灼的盯着爬在地上的宋之问,“尔言何意?说!”     “自科考定制以来,有那一科是不曾出过事的?以前士子们不敢闹,总还是顾忌着朝廷律法,顾忌着天子的霹雳手段。这回科考放榜后士子们闹了不仅无事,首领居然还成了主考官。这岂不是告许贡生们闹的好?待这重开的一科成绩出来。那些没中的,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的既然有了那么好的先例在前,又岂能不闹?”     “唐松焉能想不到这一点。本王不妨告诉你,他已定出诸多章程预防科场弊案,这些章程连陛下都称道不已,悉数御准遵办”武三思当然不是要为唐松说话,只是看不得给他捅出天大漏子的宋之问快活罢了。     宋之问鬼哭的笑声依旧,“没用的,明经、明法诸科还好。考生最多,最受人瞩目的进士科即便再防弊也是防不住的”     “为啊?”     “赋也就罢子,诗怎么评判好悔”。”随着宋之问鬼火般的啾啾诉说,武三思也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     而今科举考的是律诗。律诗起源于魏晋六朝南齐时的永明体,六朝距离眼下实在算不上太远。     由六朝南齐永明年间发展到现在,律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不过刚刚定型而已,这宋之问之所以能名垂后世,并成为不同版本文学史都绕不过去的人物,其对诗史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诗歌的创作,就在于对律诗定型的贡献上。     诗歌属于文学艺术,艺术上的东西是最难评判的。除非是两个作品差距太大,否则水准若只是在伯仲之间的话,必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你还不能说对方一定就错。     这根本就是个无法用对错来区分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合理且能为大众接受的标准来进行评判。     问题在于就连律诗也是丙刚定型,甚或还在定型的过程中,又谈何标准?     没有标准,你取了这首却不取那首,这本身岂非就是惹争议的根源?即便有再严密的防弊措施,无标准评判的评判本身就是最大的弊之所在。     既有此弊端,士子们如何肯服?既不心服,又是这等利益攸关的大事,又有前例可循,难倒他们就不知再闹?     万事有一就有二……     在宋之问看来,罢废前次科考实是朝廷做的最大一件蠢事。     从此,科举多事矣!     一般人看不出这先天的内伤缺陷,作为诗坛大家、又曾任过主考官的宋之问如何看不出来?     一针见血,直指唐松最大的软肋所在。     这番话着实有理,武三思面色不动,心中却是暗自欢然。     这份欢喜还不曾消退,宋之问便给了他更大的惊喜,“更何况,唐松这贱子还得罪了一些他根本得罪不起的人?他将防弊的章程做的越严,便是得罪的越深”     武三思思虑一番,却没想到答案,“什么人?”     “崔、卢、李、郑,以及以此四家为首的士林旧族。自科举定制以来,哪一次进士科中榜者中没有这四家子弟?”     听到这四姓,就连武三思的脸色也随之一变。     这四姓指的是四个家族,分别是博陵崔家、范阳卢家、清河李家、荣阳郑家。这四个家族看似当朝不曾出什么显官,但若论树大根深却是当世无匹,实是天下公认的衣冠美族,世家中的最好ω世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势力高涨,甚至到了一言之间兴废君王的地步。六朝入隋,再由隋入唐,直到如今的武周,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在有意打压门阀但毕竟时间太短,门阀的势力,尤其是在民间的影响力又根深蒂固,是以这种打压远远未竟全功。     甚至一直要到唐末随着唐朝的灭亡,世族门阀才算退出历史舞台。     昔日王谢早已风流云散,但这崔、卢、李、郑四家却完全的存活了下来,并一直存活到现在,而且还活的好好的,很滋润。     关于四家的声望之大,影响力之大,《责观政要》卷七《礼乐》中有着很好的记载:     贞观时天下以崔卢李,郑四姓为贵,太宗厌之。乃招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蝶,并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