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鳌拜王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四章【捐献财产,受封太傅!】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二十四章【捐献财产,受封太傅!】     没人再敢小看鳌拜,他可比魏忠贤强硬多了。     鳌拜几句话就震慑了群臣,他没有和魏忠贤撇清关系,却列举了魏忠贤做的一些好事,直接为他翻了案,在场的没一人敢出来对峙。     “黄鹏”干过什么坏事?他们举不出例子。夜宴那天如果不是“黄鹏”护着皇上,凭一击之力擒下了田尔耕,后果不堪设想。他把夜宴的事翻了出来,皇上正在气头上,一个不小心,就要拿他们这些不护驾的文臣开刀了。     结果鳌拜和魏忠贤交往非但没罪,还体现了自己知恩图报,为人耿直,忠君爱国的品质,全是优点。弹劾他的大臣们倒像成了见利忘义,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一群小人。他们连反驳都做不到,不是默认了吗?不是小人,为什么当年东林六君子被害的时候你们不说话,现在魏忠贤人都死了才站出来废话连篇呢?崇祯从心里直接把他们鄙视了。     气质这种东西是天生的,很难培养。鳌拜的身高配上他的嗓音,不怒而威。只是第一次上朝,就让一群老臣汗颜。     如果我能像他一样,就不用看文臣们的脸色了,也许,这才是皇上该有的气质。想到这里,崇祯把自己吓了一跳,开口道:“朕也是这么想的,黄卿说的很有道理,魏公公以前有过错,但也有功,现在他人已下葬,还说这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事情要启奏吗?”     大臣们都是老油条,一看皇上有意结束话题,哪里还会再提。     崔呈秀一下台,兵部尚书换人了,但这是个烂摊子,刚上任的阎鸣泰站起来,道:“启禀皇上,十月初七,宁远前屯大火,烧毁民居六千三百余间,烧死平民二百四十九人,火药器械,荡然一空。边关的军饷年底发放,现在还没有到位,微臣想在此讨论如何尽快凑齐军饷。”     崇祯一问,居然需要一百六十万两。此时明朝财政状况一塌糊涂。其实早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收入不超过三百三十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七年,辽饷已增至一个恐怖的数字。如果不是魏忠贤逼商人交税,更加严重。纵然是如此,在天启七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一百多万两的亏空。     给边关一百六十万军费,已经相当于国家一年大半收入。     打仗就是打钱,鳌拜一直认为大明首先是经济崩溃,其后才是政治崩溃,各军欠饷一点也不奇怪,别说是军队,就是明朝皇室那些藩王的年俸也是长期拖欠的,但是辽境的军饷不能拖欠,要是那里的士兵哗变,可不是闹着玩的。     现在殿上一说起辽东经略王之臣,崇祯就恨的牙痒痒,要不是这个蠢货派人回来护驾,也不会出那么多事,只想尽快把他撤掉。他继位以后,也清楚国库的情况,阉党打击完了,锦衣卫重建需要钱,哪里去摸银子呢?他一直以为当皇帝是很伟大的事,怎么自己这皇帝当的这么穷?     一众大臣讨论起如何凑军费来。鳌拜站在人群里,一言不发。他虽然心里有想法,但是不打算说。说了对即将崩塌的大明王朝来说有好处,对他没有。     东林党的人站出来说话了。一位老臣道:“微臣建议增加辽饷。”     崇祯知道辽饷已经太高了,叹道:“辽饷再增加,百姓还怎么生活?南方无战事,为什么不能增加商税,来增加税收呢?现在是危机时刻,金国不知何时又会卷土重来,每个人都该为大明出力。”     礼部尚书杨景辰道:“南方也有倭寇不时的进行骚扰,而且边关战争,如果让商人们出钱,到时商品价格提高,恐不利于百姓,激起民愤,万万不可再加商税了。”     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很有说服力。要是收商税的话,商人会把货物价格提高,不利于老百姓,所以最好是免了商税吧,只收田税。这样就算商人确实不提价了,但就算是降价,种田的老百姓也买不起东西。物价是便宜了,百姓收入更低,和金国比物价更便宜,有意思吗?这不是忽悠傻*吗?     鳌拜听着好笑,但不吭声。只有再加辽饷才能逼的老百姓起义,这也是他想看到的。他要是说服崇祯提高商税,只会彻底得罪东林党那帮文臣,虽然不怕他们,但要整天被这群人弹劾也够烦人的。不如让东林党们嚣张一下,等时机到了,直接灭了他们抄家,只当把钱存银行了。     他还依稀记的一六二八年因为欠饷发生了宁远兵变,这可是个笼络关宁军的好时机,他心里已经在盘算怎么坐收渔人之利。他幕后有吕家的生意支撑着,不怕没钱。王之臣一下台,他首推满桂成为辽东经略,等把兵变压下去,关宁军肯定就把他当自己人了。再时不时资助点军需,几年时间把关宁军变成军阀组织,未尝不可。     想想吕家在张家口的交易,差不多可以开始了。为保证不被揭穿,他会全部用盐帮和黑石寨的人来管理,山西的官吏也会逐步设法换成自己人,将山西弄成全国最大的黑社会组织,从那里发家。张家口没了竞争,女真人只能高价买粮,全国首富指日可待了。到时再派手下去边远的宁夏镇等地,安抚那些被欠饷一两年的官兵们,这群人还不得感动的也想给他建生祠啊。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看看我能不能五年平天下。鳌拜YY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     崇祯道:“黄鹏,关于军饷,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这是雪中送炭的好机会,鳌拜站出来,正色道:“回皇上,微臣不懂赚钱,至于怎么凑军饷,我也没有建议,但如果朝廷困难,军饷凑不起来会影响大局的话,微臣愿将前些日子受封的产业捐献出来,充当军饷。”     此言一出,有些看鳌拜不顺眼的人也开始怀疑了,他竟然是这样的人,主动捐资?当了锦衣卫,就没听说过鳌拜大肆贪污,现在又愿意把封赏捐献,这话说了如果改口,可就是欺君之罪了。     崇祯看他语气诚恳,皱眉道:“黄卿,这怎么行呢?你自从为官,多次立功,得到的奖赏是应该的,如果捐出来,唉……”     鳌拜正色道:“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微臣都愿意去做。我在何府早住惯了,皇上把田尔耕的大宅赐给我,我也一直空着,还有那些酒楼,田产,不如就此收回卖出,我也能为边关出一分力。”     把话说到了这份上,在场的没人再怀疑鳌拜的决心。可是也再没有一个人愿意捐献家产充当军饷。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