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美好生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9章 定斩不赦第(2/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哼哼。     老祖宗有些舍不得,可她到底非是寻常妇人,缓缓说道:“桓儿说的对,熜儿身上,流着的是太祖皇帝的血脉,他的祖宗都是好皇帝,唯有他亲爹自小被圈禁,不成器,看看那些京城里的宗室子,大多只会斗鸡走狗,耽于玩乐,一代不如一代。难道要让熜儿和他们一样,后代都是些纨绔子弟?”     李氏委屈的低下头去,秋菏心乱如麻,朱佑桓一时颇有些儿女情长,他虽然给了儿子显赫王爵,却是一辈子不能承认父子情,看着以熜儿为天的嫂子和秋菏,无奈的道:“算了,如果熜儿不愿意,就留在王府,等他将来有了孩子,我亲自教育他们。”     李氏和秋菏立时喜上眉梢,老祖宗等人念在熜儿是长房唯一骨血,对此并未有何意见。     朱雨筠容光焕发,别的兄弟她不关心,一母同胞自然时刻记挂在心里,小时候哥哥弟弟都是大有志向的,可惜被现实所掩盖,她从朱佑桓嘴里,听多了外面世界的各种精彩故事,令人神往,那里并不是不毛之地。相反,有的是文明灿烂的好地方,将来远赴海外一遂生平志向,哪怕身死,也比窝窝囊囊的一生禁锢在家里的好。     朱佑桓暗中看着大姐的脸色,至此心里松了口气,他拿德王府开刀,拿自家开刀,完全是做给外人看的,实际上某人小农意识很强烈,更有极端护短,霸道的诸多缺点,对于亲人,根本做不到公私分明。当然,对于素不相识的所谓王族亲戚,朱佑桓从未把对方当做亲人过。     因为洪水,朱佑桓暂缓各项筹备,所有银子都要投到急需的地方上。兵部继续解散内地卫所,代以灌输民族大义,忠君爱国的职业军人,鼓吹汉人至上论,汉皇承载于天,寿命永昌,为汉人希望之所在。     反正这方面要持续强化,在军营里不单单是操练,还得学习儒家文化,现代思想,大批讲武学堂的短期学员被充实各地,各地年轻武官被送入京城和南京的学堂接受教育。     一百多万的军户转军为民,被遣散发给土地的军户家庭欢喜非常,良民可读书做官,土地永远属于自家,谁不欢喜?     此一举解决朝廷老大负担,被强行解散的普通世袭武将世家,则须妥善解决其出路,保留一人的武将职位,恩萌一子免费读书,其家族多给土地房屋等,不过要令其迁回老家,省的沦为当地一霸。     于此事上自然触痛到很多人,大大小小的事端横生,有的甚至聚众造反,为祸一方,百年来形成的土豪劣绅太多了,吃空饷鱼肉军营之人无数。     对此朝廷决不妥协,而解放数百万的军户痼疾,无疑赢得了更多的百姓拥护,积极帮助官府缉拿匪患。     套用朱佑桓的话说,债多了不愁,大明朝反正都折腾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就让所有的麻烦一同涌来吧     第241章绣花鞋     大雨一下就没完没了,京城里的沟渠大多年久失修,淤泥杂草等堵塞水路,渐渐雨水漫过堤坝流入民居,到处都是深达一米的积水。     京师遭受水患倒也罢了,城外乃至京畿的田地几乎被连绵大雨毁于一旦,河道泛滥,黄河又遭决堤。     一年赛过一年的天灾,搅得朝廷上下焦头烂额之余,都已经习以为常,百姓一样习惯了,既然老天爷靠不住,唯有指望皇帝和百官了。     不提官民齐心协力的治理水患,七月帝王下旨,免今年受灾百姓赋税,待雨势一歇,官府发贫民麦种,口粮。     燕王府。     书房里,朱祐桓接到消息,南京和北京一样,连续下了一个月的大雨,船厂里的各项工程都被迫停顿,损失颇大,更为要命的,是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湖广和四川干旱,对于天下影响太大,这年头亩产又不高,幸亏人口也不高。     “好事多磨。”     朱祐桓叹了口气,今明两年乃是最关键的两年,西北和东北都需要两年的时间来平整土地,播种耕种,所需粮食都急需供应,偏偏这节骨眼上,几个产粮大省都遇上了水患。     “命令各边镇督府,甭指望朝廷输送粮草,自己想办法解决。告诉他们,事急从权,多用用脑子。”     朱祐桓一边吩咐,一边思考难题,冷雪低着头认真写字,却未留意到六爷的神色竟然很开心,毫无适才唉声叹气的痛苦模样。     原来朱祐桓就从未打算动用内地的粮食来供养边境,以此时的脚力,路上吃的比输送的都多,对于朝廷和百姓的负担太大,不然明军也不可能连续退缩,委实是供应不起。     和河套地区不同,无论是西域和辽东,周围有的是‘好邻居’,朱祐桓此举是逼着军队去买,去抢,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反正是别指望朝廷了,除了煤炭和炉子等过冬物资,你们统统自谋活路去吧。     进入七月,总算是老天开眼,一连放晴三日,王府里立时乱成一团,各房都忙着晾晒被褥,衣衫,有的甚至把衣架搭在草地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更有甚者,一连串的肚兜抹胸堂而皇之的悬挂在花圃上,蔚为壮观     一早,荣氏起身梳洗,问丫鬟:“二爷呢?”     丫鬟说道:“回奶奶,二爷从四娘屋里出来,去了太太那请安了。”     “哼”荣氏冷哼一声,不再言语,这四娘是朱祐林新娶的小妾,乃是工部侍郎刘璋家的庶女,自从嫁过来后,深得太太欢心。     正待下床,荣氏低头寻昨日脚上穿过的红鞋,左来右去少了一只,问丫鬟秋菊,因秋菏早已改了名,是以秋字再无人避讳,丫鬟说道:“昨个奶奶躺在花园晒太阳,没见穿着鞋。”     荣氏没来由的心里一荡,立时想起昨日的难堪一幕来,当时她本打算在葡萄架下魅惑丈夫,有意穿着薄纱,内里不着寸缕,哪知一时不慎,竟被路过的六爷撞见,险些被看尽了身子,心慌意乱的命丫鬟搀扶,逃回房里。     有意遮挡此事,妇人笑骂道:“贼奴才,莫不是我精着脚进来了?”     秋菊撇嘴道:“奶奶你穿着鞋,怎么屋里没有?”     荣氏顿时恼了,盯着秋菊,骂道:“还装憨儿学会顶嘴了,你赶紧给我老实寻出来,就在这屋里。”     “哦”秋菊一见奶奶脸色不对,赶忙把个内外三间屋里,床上床下,里里外外的寻了一遍。     荣氏坐在床上寻思,难道是老六给拾去了?随即摇摇头,真要是老六看见了,只定会说出来的。多少丫头每日间在他眼前乱扔东西,还有些丫鬟不要脸,连那女孩家的隐私抹胸都借故挂在园子里,也没听过老六他对谁弯过腰。     “

    -->>(第2/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