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仙动苍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仙乡何处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这片浩土神州的东南方,有一座高山,频海而立,名曰括苍山,乃是一处洞天福地,自古便传说有仙人居住。

    在山脚下有一座小镇,便是以此山的传说为名,叫做仙居镇。

    时值天下大乱,九州动荡。本来这仙居镇近海,平常也并不寒冷,可这一年冬天也不知怎么了,天气忽然反常得厉害,鹅毛般的大雪竟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直到第四日清晨,也还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

    北风呼啸,刺骨割肤。

    天色刚亮,从远处走来两个人,冒着风雪前行。

    这两人看上去似是一主一仆,一主穿着青衣长衫,虽然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一脸风尘,但却看得出应该是个过路的书生。

    这书生望了望天色,又望了望周遭的断壁残垣,一副萧索景象,忍不住重重的叹了口气。

    旁边仆人一身短打装束,捏着耳朵说道:“公子何故叹气?您穿着棉衣带着棉帽,又不会冷,这大雪乃是丰瑞之兆,说不定来年会是一个丰收年呐!”

    “丰收那也是明年的事情,先看看街头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吧。”长衫书生摇了摇头,半响,沉吟着诵读出一首诗来:“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街头有贫者,为瑞不宜多!①”

    看这书生,似乎也还有悲天悯人之意。

    这首诗倒也不是这位长衫书生的原创,而是另有作者,这作者也不甚出名,应进士试,十二三年不第,最后还是铩羽而归,不过因是这仙居镇附近人士,其诗也有些流传。

    倒也亏这书生记住了这首诗,用在此时此景下格外的贴切。

    顺着书生的目光,果然看到街边有好多人,衣衫褴褛,佝偻着躺在半塌的矮墙之下躲避寒风。那书生又解释说:“你我穿着棉衣,因此不冷,说什么瑞雪兆丰年。可街头上却又要有多少穷苦之人,会因这‘瑞雪’冻饿而死。”

    “嗨!公子您管这些,这哪能管得过来?”

    说到此时,书生也无奈的点了点头,一转头,又看到一个赤脚孩童,正双手捧着一只大碗从身边跑过。

    无意中一瞥,看到那碗中虽冒着热气,可却只有几片菜叶浮在上面,竟是一碗清汤。

    “你看那赤脚孩童,他怕是只有四五岁上下吧?连双鞋都没有,赤脚走在这雪地上,着实可怜。”长衫书生叹气说道:“他抱着一碗汤却自己不喝,也不知是要送去给谁喝。”

    “这孩子倒是的确可怜,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仆人说道:“如今天下大乱,人人如此,我们自顾都尚且不暇,哪还有时间去理会别人?现下流离失所的人多了去了,管他几岁,我们快走吧,还是赶路要紧。”

    书生叹息一声扭回头去,只得跟着仆人继续赶路,只是忍不住又回头张望了两眼。

    那孩童倒是的确可怜,手、脚、脸上全都冻的通红。

    事实上他倒并非如同那落魄书生所说的只有四五岁,而是足足六岁了,只不过因为打出生以来就吃不饱穿不暖,因此瘦小,如同小萝卜头一般。

    那孩童身上仅着了一件破烂单衣,遮体都是勉强,要说御寒?那更是玩笑。

    就在风雪中,这孩童抱着一大碗热汤,不停地吞咽口水,却舍不得喝,碎步朝前方奔去。

    这碗汤,他是要端回去给他重病不起的娘喝的,之所以跑的这么快,那是因为怕跑得慢,汤就凉了。

    一路碎步跑到了镇外一座破旧的道观中,这道观只有一间小房,没有门板,任凭雪花和寒风呼呼地灌了进去。

    道观内更是杂草遍地,破败不堪,只有一面剥了皮、写着“离境坐忘”的牌匾,还立在所供奉的真武大帝神龛之下。

    “娘!娘!”那孩童跑进门,欣喜叫道:“娘,快看,我给你弄了一碗热汤来,还冒着热气呢,您快趁热喝了吧,您喝了病就全好了!”

    那孩童一直来到了道观内的一角,地上正躺着一名妇人。

    “娘,娘。”那孩童托着碗,递到妇人面前,可妇人却昏迷不醒,一动也没动。

    “娘,喝汤了。”

    娘亲已病重多时,终日昏沉、也不知何时才会醒来说上两句话,孩童眼看着汤就要凉了,便先将汤碗放在地上,扶起娘亲,准备要撬开口为她将汤送下去。

    这孩童一片孝心,心中想着,如此天寒地冻,若是将这碗热汤给娘喝了,就算不能让娘亲病好,也能让娘亲抵过严寒。

    可扶着娘亲,孩童仅余的小手一只,又根本抓不住这大碗;若是双手抱碗,又不能扶着娘亲,一时之间左右为难。

    道观中倒也并非只有这孩童和他娘亲两人而已,在另一边的角落中,还正坐着一个中年人,一身道士打扮,背上背把长剑,手中还拿着一只酒葫芦,正往口中灌酒。

    一口酒灌了下去,那道人站立起来,将酒葫芦往背后的剑柄上一挂,便一步三摇朝那孩童走来。

    刚才孩童跑进道观的时候,因为着急娘亲,因此并未留意到还有旁人,此时发觉,惊道:“你这醉汉,是要抢我的汤喝么?”

    那道人笑道:“我不抢你的汤喝,我来帮你喂你娘喝汤。”

    “真的?”孩童明显不信。

    “自然是真的,我是修道之人,可辟谷不食,你尽管放心。再说,这碗汤是你对你娘的一片孝心,我若是有半点良心,又怎么会抢?”

    见那道人说得认真,孩童这才相信:“那……那我谢谢你。”

    道人走到近前,端起了地上的汤碗,将之送到了妇人唇边。

    另一只手则放在了妇人的双腮上,打算要微一用力,撬开她的口来。

    可那妇人的脸颊竟触之冰凉!道士一愣,又缓缓地收回了手。

    “怎么了?你怎么不喂?”孩童不解问。

    “不用再喂了,而且她再也不会饿了。”那道士似乎有些不好开口,可最后还是沉沉说:“你娘……你娘她已经死了六七个时辰了。”

    孩童骤听此言,明显一愣,惊道:“你胡说!”

    一个六岁的孩童,哪里知道人死了之后会是什么体温?他只知道昨夜他还是与娘亲在此地相拥而眠,可今日一早,他出去千辛万苦为娘弄来了这一晚热汤,就有人告诉他,娘再也起不来了,他又怎能会相信?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