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暗自想道:“水力果然不小,这样用力投射的石头纵使遇着大树,也要洞穿而进;真没有想到,竟透不过一幕水帘!哼!我非达到目的不可!
于是,他又捡一个石头,用三四成劲力投去;“雪”的一响,石头钻入水帘不见。
他静观一会儿,既看不见石头下潭,也没有一点其他的反应;不禁心中一气,捡起一个比前更大的石块,用六七成功力掷去。
石块挟着无比的劲风直穿水帘而过;一阵雪白的水花溅得满空如雨。
他敏锐的眼光跟着石块前进。
一瞥之间,觉得水帘后面黑沉沉地,颇具神秘性。
因此,他又来一次,用更大的石块,更猛的劲力,使水帘穿个更大的洞。
这一次,使他感到非常奇怪!
因为,他觉得石块虽然穿过水帘而去,但没有打在石壁上;似乎投入一个山洞中,旁无一些声息。
他静立一会,思索了一遍,决心要设法探究真象。因而沿着潭边走向左侧的石壁,从侧面去观察水帘内面。
一看之下,果然不出所料;水帘是竹简形的,帘边和石壁间尚有四五尺的距离;半壁间,可以看见一个洞口,正对着水帘。
洞口以下,苔藓处处,无法着足;纵令轻功再好,也无法跃上洞一口。
除非是陆地神仙一流人物,练就蹑空踏虚和御风飞行的本领,才可从这狭长的空隙中直上其间。
所以,清华看了以后,感到有点失望!
但是,他又想及紫盖峰后的奇遇,正是人迹不到的地方;古今来的仙快之流都是喜欢在这种地方潜修的。
故又撩起他的希望,细心地研究附近的情形;在无法可想的情况下,终于退到原来的石上,望着石壁出神。
经过一阵冗长的呆望凝思,才向石壁走去。
并且施展绝顶的轻功,从壁根直跃而起,一式“平地拔葱”,身形直上七八丈;同时,用脚尖一点壁间的藤萝枝叶,又拔起五六丈。
如此三四次借力,一口气给他跃上二三十丈,停身在一根石松上;临风摇摆,轻松自然,好像这种罕见的身法仍未用出他的全力。
石松侧面数尺,有一丛不知名的藤树,枝叶盘结,横宽近丈,从石缝中倒挂而下,垂着低檐。
藤下覆有一洞,宽有七尺,刚才春风吹动藤树,使他发觉藤下有洞;认为此洞与水帘中的石洞必有关连,所以跃登石松上面,作一次实地观察。
他在松树上细看一会,觉得洞口虽然不很大,确是经过人工修整的;不然,洞口岩石不会这样整齐平坦。
因此,他即刻闪身入洞,并且摘下玄音玉箫,以防不测。
他在洞口静立一阵,感到洞内空气无异,不可能有毒物存在。
故即小心举步缓缓进内。
洞内渐进渐黑,宽度也渐小;等他走完洞口光线可以照射的一段时,洞径已变成四五尺宽,必须躬身才能前进。
并且,洞成右弯,洞底渐潮湿,洞径又逐渐扩大;渐渐地,他又可以直身而行。
这一段路约有十多丈长,中间有几处石缝透光进来,尚可依稀辨认事物。
不久,他到了洞径的尽头;一扇小小的石门出现在他面前。
瀑布的响声也较前更为响亮。
他在门口小立一会;挂好玉箫;开始轻轻推动石门。
石门紧密异常,经他用了五成劲力推移,才慢慢向内启开;眼前一亮,出现一个两丈宽的石室。
室内四壁箫条,只有右墙角上凿有石盆一个,宽有两尺,承接石缝中流出的清泉,汩汩溢渗入墙根;看样子是半属人工的厨房。
室右又有小门,光线即从此处射来,清华在室内略一观察,便向右侧门进去。
门内是个更大的石室,顶上有明珠一个,光芒四射,照得全室明亮,微红的石质,特别显得美丽!
室内清爽干燥,石质光滑,似是全用人工开辟的;石桌、石凳。石床等物俱备齐全;石床上有骷髅一具,旁有宝剑一把和盈尺的玉盒一个。
清华知是武林前辈的遗骨,即刻向前默祷行礼。
然后捡起宝剑,拔出察看,“铮”然一声,剑泛绿光,尺寸适中,确是一支难得的宝剑。
但是,他因为掂了“银钩”在身,故对这支宝剑的不凡,只有赞赏的意思,无占有的心理。所以,他只将宝剑拿在手中挥动一下。
便用剑尖往石床一抵,像是测验剑锋锐利的程度。
同时,他又自语道:“果然不错!就用它来挖坑罢!”
并且转头四顾,欲找一块妥当的地方,埋葬床上的骨骸,以安死者的心。
可是,全体光滑的石室,无法找到适合的地方。
只得就在石床的侧边,蹲身用剑挖掘。
只一会儿,便给他挖出个两三尺宽的深坑。
他葬埋好骨骸以后,才将宝剑归鞘,坐在床上密看玉盒。
这五盒制造很精美,费了他一阵思索,才在盒底找到启开的关钮,将它打开。
盒内有素绢一幅和手录两本,折叠整齐,但手录的皮面破损,字迹模糊,录内的朱红圈要已显露在外,证明是年代久远的古物。
他带着满怀喜悦,将素绢摊在石床上,细心地看下去。
绢上是写道:
“余峨嵋悠游子,喜山水之乐,故携剑遨游天下,浪迹多年,历遍名山大泽;后因发现此洞甚佳,遂定居潜修焉。
“历时十载,余又游兴勃发,远走西南各地,尝尽蛮风瘴雨,终在罗浮之岿发现三盒所盛之(乾坤通化真解》秘本,喜欲携返此处,再作潜修。
“孰料,途间不慎,邛崃派人士发现,剧斗之后,余刃其二,从其一,据云乃司徒印也。
“余返此详细研阅,始悉‘乾坤真解’,乃罗浮双仙所留,全是夫妇合修之道。第因好奇心重,试依诀练之,一载之后,突飞猛进,精进惊人。
“不幸走火入魔,终遭全毁,故于易席之前,书此以待有缘,愿来者依吾言行之,必有后福。
“来人可葬余于此,将‘绿芒’剑携交敝派掌门;‘真解’即以相赠,以酬厚德。
“如来者为吾佛道中人
-->>(第4/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