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就到了,原来是深圳书城。虽是傍晚,来这里买书和逛的人像赶集似的多如潮涌。
小川警官在大楼背后停好车,两人沿扶手电梯上到书城二楼。
穿过新书介绍摊、畅销书台,迎面是经济类图书柜。
“我们分头找找,关于汉字研究方面的书。”聂风指示小川。
“应该是什么类别哟?”
“文化教育、古籍,都有可能。”
小川点头,消失在拐弯处。
聂风转了半圈,发觉在书城二楼上架的,除了经济和经营管理类图书,就是历史、人物传记一类。向一位穿赭色服装的女服务员打听,得知“语言文字”方面的书在四楼。三楼买的是文学类、少儿图书,以及教学辅导资料。
登上四楼,发觉这里的人气颇旺。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烹调、化妆、服饰一类生活时尚图书,旁边专柜区陈列的是科技、电脑图书,再往里是医药方面的典籍。
置身于人潮和书海里,聂风如坠五里雾中。“语言文字”的专柜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在一个偏僻的书架上,他好不容易找到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古字书,着者为东汉人许慎。
不过该书是竖排本影印本,看起来挺费劲的。语言专柜的位置相对比较清静,聂风席地而坐,耐着性子一页页地翻找,终于在190页查到关于“山”字的条目。
在“山”字的下方,有一个“山”的古体字,字体像是小篆。
聂风仔细琢磨:这个小篆“山”的字形倒是有点像“塔山”,但是线条粗细一样,而且笔划过于纤细,已经看不出图画的意味。
再看条目的下注:“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这应该是许老先生在讲“山”的字义,聂风却是越看越糊涂,不得要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文字。记得在C大上古文课时,老师讲过所谓“篆”,简而言之就是指笔划被拉长了来写的字,又分为大篆和小篆,两者大同小异,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简化些。大篆产生于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小篆出现在战国时代,比大篆更简练,线条化更明显。
比“篆”更早的文字,也更接近象形的,应该是甲骨文!也就是咱们祖先在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刻的字。
那就查查甲骨文吧!可是偌大一层书城四楼,却找不到一本关于甲骨文的图书。无奈之下聂风向总台咨询,值机员从电脑里侥幸查到一本《中国甲骨学史》,上海出版。但在书架上却找不到这本书。在聂风几乎失望时,一位个子纤瘦、戴眼镜的女服务员从书架下面的储书柜里,找出这本陈书来。聂风接在手里,连声说谢。
仔细看来,这本《中国甲骨学史》是一本研究甲骨学历史的专着,扉页上套红印着“周谷城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字样”,作者为两位古文字专家,一位姓吴、一位姓潘。所谓“甲骨学”,是指研究甲骨文的一门学问。而本书写的又是这门“学问”的发展史,乍看起来比单纯介绍甲骨文字的书还要深奥。所幸的是,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不仅有甲骨文的发现、搜集、发掘等史料,还包括了甲骨文的分类、断代方法,以及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和考释等,都有叙述。
书中专门辟有一节《甲骨文常用字举例》。聂风在其“常用字举例表”中,意外发现了一页列有“火”字一行。右边的“甲骨文及录着书号”栏对应着“火”字在甲骨文里的三种字形:第一种字形中间部分突起很像一座塔;第二种字形的形状,竟与A4纸上的“山”几乎一模一样!
聂风掏出胡国豪案的A4纸图案复印件,仔细核对,果然是形状非常接近的“火”图案!他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图案不是“山”字,而是“火”!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找到啦!找到啦!”聂风兴奋得叫了起来。他当时的神态,颇像当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
旁边有购书者投来诧异的目光。
聂风不好意思收住声。
聂风是个严谨的人。为了更慎重起见,还需找出旁证或者反证。但是从该书“常用字举例表”所列的520个例字中,聂风没有查到甲骨文的“山”字是什么形状结构。“日”、“月”、“星”、“土”、“水”、“木”都有,唯独没有“山”字,奇怪。
他正感纳闷,忽然手机响起来,是小川警官打来的。
“聂哥吗,你在几楼呀?”
青年警官的声音很兴奋。
“我在四楼语言文字柜,最里头的一个角落。”
“我找到你说的书了,书名叫《汉字的故事》。”
“‘汉字的故事’!内容怎么样?”
“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那太好了!赶快上来。”
小川从三楼文化柜找到的《汉字的故事》,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编着者是北师大的一位施姓才女。书有近500页厚,并配有大量拙朴生动的插图。在271页,小川找到了一个“火”字的古象形字,形状与《中国甲骨学史》里的相同,底部带弧形。再细看,所谓“元宝”形状,在动感之下就是一团火苗!
聂风观摩着这个古象形“火”字,表情有些激动。
没想到在一本学术专着里发现的奥秘,在另一本通俗的大众图书里找到了旁证。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天作之合!
“你今天的表现像头猎犬!”聂风称赞小川。
小川脸红扑扑的,感到莫大的荣耀。
聂风再往这本书的前后翻阅,在另一页里,居然发现了古文“山”的象形文字,形状像个放毛笔的笔架,底部是平的。巧合的是,这一页也是190页。
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反证!
就这样,一位执着的记者和一个机敏的年轻警官联手,终于揭开了谜底:
A4纸上那个神秘的符号——是个“火”字!
小川向聂风请教,怎么会想到从甲骨文字里寻找线索。
“我是受姚警官说的‘红塔山’的启发,才想到了象形文字的。”聂风说。
那个符号,不少人看成“山”,有的人看成“塔”(姚莉),还有人看成“元宝”(阿英)——都是从它的形状直观
-->>(第4/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