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钟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演员也要逃跑了。所以,必须使剧情朝着那个魅力所系的方向发展,把一个个细节朝那个方向铺垫,于是在沿途就留下价值的刻度,警察和小偷便有善恶之分,焦裕禄与“四人帮”便有美丑之别。但是,没有凶残、卑下、愚昧,难道可以有勇敢、高尚和英明么?没有假恶丑,难道可以有真善美么?总而言之,没有万千歧途怎么会有人间正道呢?“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种常常给我们启迪的思想。但是,世上本没有路,是不是抬腿一走便是一条正道呢?当真如此,人生真是一件又简单又乏味的事了。很可能世上本来有很多路,有人掉进泥潭便使我们发现一条不能再走的路,有人坠落深渊便又使我们发现一条不能再走的路,步入歧途者一多我们的危险就少,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于泥潭和深渊之侧就容易寻找正道了。这样看来,证明歧途和寻找正道即便不可等同,至少是一样地重要了。这样一想,我仿佛看见:警察押解着小偷,季米特洛夫怒斥着希特勒(尽管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凡人、伟人、罪人共同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崎岖但是通向光明的路,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称因而分明的价值坐标,共同为这出人间戏剧贡献了魅力。

    我想,希特勒当然也曾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任何小偷,都没有理由说他生来就配作一个被押解的角色吧?相信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者,想必更能同意这种理解。这出人间戏剧啊,要说上帝的脚本策划得很周密,这我信。但要说上帝很公正,我却怀疑。不管是在舞台的小世界,还是在世界的大舞台,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没有坏蛋们的难受之时便没有好人们的开心之日,这很好。但是谁应该作坏蛋?谁应该作丑角?凭什么?根据什么究竟根据什么?偶然。我们只说能这纯粹是偶然的挑选,跟中彩差不多。但是生活的戏剧中必然地有着善与恶,对与错,也必然地需要着这样的差别和冲突,于是这个偶然的中选者就必然地要在我们之中产生,碰上谁谁就自认倒霉吧。那么这些倒霉的中选者自己受着惩罚和唾骂而使别人找到了快乐和光荣,不也有点舍己为人的意思吗?当然他们并无此初衷。当然也不能仅凭效果就给他们奖励。对极了,为了人类美好方向的需要,为了现世戏剧的魅力之需要,我们不仅不能给他们奖励而且必须要给他们恰当的惩罚。杀一儆百有时也是必要的,否则如何标明那是一条罪恶的歧途呢?但是,在俗界的法场上把他们处决的同时,也应当设一个神坛为他们举行祭祀。当正义的胜利给我们带来光荣和喜悦,我们有必要以全人类的名义,对这些最不幸的罪人表示真心的同情(有理由认为,他们比那些为了真理而捐躯的人更不幸),给这些以死为我们标明了歧途的人以痛心的纪念(尽管他们是无意的)。我们会想起他们天真的童年,想起他们本来无邪的灵魂,想起如果不是他们被选中就得是我们之中的推被选中,如果他们没被选中他们也会站在我们中间。我们虔诚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超度吧,希望他们来世交好运(如果有来世的话),恰恰被选去作那可敬可爱的角色。我听说过有这样的人,他们向二次大战中牺牲的英雄默哀,他们也向那场战争中战死的罪人默哀。这件事永远令我感动。这才真正是懂得了历史,真正怀有博大的爱心和深重的悲悯。这样人类就再一次弥补了上帝的疏漏(如果不是上帝有意卖一个破绽留给我们去参悟的话),使人人平等的理想更加光芒四射。

    在人间的舞台上,英雄、凡人、罪人是不能平等的。那,现在我们以人人平等为由所祭祀的,是不是抽象的人呢?因而是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虚伪;抽象的人不一定要真,正如理想,美就行,抽象的人是人类为自己描绘的方向。那么,这种不现实的人人平等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吃饱了撑的瞎扯淡吗?一点都不瞎扯淡,理想从来就不与现实等同,但理想一向都是有用的(顺便说一句,吃饱了,于猪是理想的完成,于人则仅仅是理想的开端)。唯当在理想的神坛上树立起人的平等,才可望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没理由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单送给某一个阶级,因为这是属于全人类的智慧和财富。倘若有人卖假药,显然不能因而就把良药也消灭)。没有一个人人平等的神坛,难免就会有一个“君君臣臣”的俗界。不是么?几千年的“君权神授”,弄来弄去跑不了是“刑不上大夫”的根由。

    三、墓地——历史的祭祀,万灵万物和解的象征。

    要是您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去看戏。戏散了您先别走,我告诉您一个最迷人的去处:后台。我们,我和您,我们设想自己还原成两个孩子,两个给根棒槌就纫针(认真)的孩子,溜进后台。两个孩子想向孙悟空表达一片敬意,想劝唐僧今后遇事别那么刚愎自用,想安慰一下牛郎和织女,再瞅机会朝王母娘娘脸上啐口唾沫。可是,两个孩子忽然发现卸了装的他们原来是同事,一个个“好人”卸了装还是好人,一个个“坏蛋”卸了装也是好人,一个个“神仙”和“凡人”到了后台原来都是一样,他们打打闹闹互相开着玩笑,他们平平等等一同切磋技艺,“孙悟空”问“猪八戒”和“白骨精”打算到哪儿去度蜜月?于是“唐僧”和“王母娘娘”都抱怨市场上买不到像样的礼品。这时候两个孩子除了惊讶,势必会有一些说不清的感动一直留到未来的一生中去。

    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他走到一片墓地,在先人的坟墓前培一捧土、置一束花,默立良久。他有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您。那是某一年的清明。每年的清明都是一样。墓地上无声地传颂着先人的消息,传颂着无比悠远、辽阔和纷繁的历史。往日的喧嚣都已沉寂;往日的悲欢都已平息;往日的功过荣辱,都是历史走到今天的脚步;往日千差万别的地位,被人类艰苦卓绝的旅程衬比得微不足道;曾经恩恩怨怨的那些灵魂,如今都退离了前台,退出了尘世的角色,“万法归一”,如同谢幕一般在幽冥中合唱一曲祭歌,祭祀着人类一致的渴盼与悲壮,因而平等。这时候我,或者您,又闯到世界大舞台的后台去了,这才弄明白,我们曾在舞台小世界的后台所得的那份感动都是什么。

    这时我才懂得,人类为什么要有墓地。此前我总是蔑视墓地。以为无用,以为是愚昧的浪费。现在我懂了,那正是历史的祭坛,是象征人类平等的形式。

    但是前台常常不免让人灰心,我发现那墓地的辉煌与简陋竟也与死者生前的地位成正比。譬如说:为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