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当青春成为往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蜕变第(2/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图配合中央援晋大军将东征红军围困于晋西一隅的吕梁山区。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六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红军十五军团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威胁省城太原,迫使阎锡山将晋军主力由晋西南撤回,保卫太原,围堵红十五军团,从而有力地配合了晋南、晋西红军的战略行动。三月下旬,十五军团由交城县岔口挥师西向,转战于古交、楼烦、静乐、岚县、兴县、岢岚,发动群众,扩红筹款,创立苏维埃政权,把晋西北地区闹了个天翻地覆。

    一军团也于十六日开始动作,以急行军进逼同蒲铁路,于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八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五)攻占南同蒲线枢纽——南关车站,将同蒲路拦腰斩断,而后星夜兼程,长驱南下,包围洪洞、赵城,奔袭临汾,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三月初十)攻占了襄陵县站。之后,红一军团又兵分三路继续南下:红四师活动于汾河、同蒲路以东之古县、安泽、浮山一带,先头进入沁水、高平境内;红二师沿汾河西岸进抵新绛、侯马,而后挥师西进,直趋乡宁、大宁;红一师及军团直属机关居中策应,积极活动于霍县、洪洞、汾城地区。此时,整个河东大地,北起霍县,南到侯马,除同蒲路沿线的几个孤立据点外,广大乡村都布满了红军。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红。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七)至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三月初五),也就是上述军事行动展开之际,为了争取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实现对日作战,中共中央在晋西大麦郊、石口、西江和石楼等地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即晋西会议),毛泽东多次讲话,深刻分析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明确提出:“经营山西,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目前经营山西为主,也要准备在河北、山西、绥远三省进行运动战。”要求“在山西临时采取分兵原则,三个集团军采用打网式的普遍的游击战,求得敌人一般的削弱,我们自己则争取群众,扩大红军,而扩大红军为主中之主。”

    毛泽东还具体要求:红一军团分五步拉网式发展,最后占领正太铁路,然后依情况决定或出河北,或出长治、晋城;红十五军团在晋西北创造根据地,并配合在神府行动的红二十八军,控制黄河一段,打通与陕北、靖州、洛州的联系。

    四月下旬,红十五军团经大麦郊、双池镇进至隰县蓬门,与转战晋西的红军总部会师。红二十八军四月十二日奉命自金罗镇分兵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挺进,相机夺占黄河渡口,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保证东征主力背靠苏区。四月十三日,红二十八军进占中阳留誉以东的党家寨等地,向晋军重兵把守的三交镇发起攻击。

    东征红军转战河东之际,国民党中央军沿同蒲线和正太路进入山西,驻守洛阳、潼关及关中一带的国民党部队也加紧对陕甘苏区的围攻,并沿河北上,封锁黄河渡口,包抄红军后路,企图将红军主力围歼于黄河东岸的吕梁山区。

    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三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二)至十五日(农历三月二十四)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遵照会议的决议,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四月下旬逐步转移到黄河岸边。

    一九三六年五月一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至五月五日(农历三月十五),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和靖州、洛州。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回到陕北的杨家圪台,签发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四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至十五日(农历三月二十五),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农历一九三六年四月初一,小满)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一百一十七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

    东征期间,红军击溃了晋军三十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省五十余县,歼敌一万三千多人,俘敌四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四千多支、火炮二十余门,扩大红军八千余名,筹款五十万元,使红军在兵员物资方面均得到很大补充。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军决定避免同

    国民党军队纠缠,回师河西的时候。

    战斗仍然是激烈的。

    读者已经看到,早在四月中旬,蒋介石就派陈诚率十个师的兵力,窜入山西:五个师由正太路西进,阻拦红军向东发展,五个师自潼关北上,由风陵渡以北渡过黄河,沿黄河东岸向北进犯,妄图阻断红军退路,形成东西夹攻红军之势。阎锡山则派五个师又两个旅,由晋中向南压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则趁机沿黄河北上,封锁河西渡口……很明显,阎蒋合谋,是企图使红军腹背受政,将红军歼灭于黄河东岸。

    西岸的形势对红军有利:红军在距离K省洛州地区崤阳县张家河镇马家崾岘乡十五公里处的重镇永康附近,有效地阻拦了沿黄河北上的敌军,从而保证了东征部队在铁罗关、罗正堡、王家河、清水关等处安全西渡。

    东岸的形势则正好相反:由于红军在这里的战斗在收缩进行,敌人便趁机像刀子一样向北插过来了,一部分红军被分割在两股敌军之间。

    葛满康率领的担架队,此时正活动在这一区域内。

    15.不可触摸的地方

    担架队是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农历一九三六年三月初五)从罗家川渡口渡过黄河的。最初一两天,担架队向前线奔突,绍平一点儿也没感到自己正在远离黄河而去,他还甚至经常产生仍然在马家崾岘附近山上的的错觉。不同的是,这次不仅只他一个人,他是在许多同伴之间,这一点使他觉得十分新奇。

    晋北山区的地形地貌同洛北相似,沟、峁、塬、梁都是由浅褐色黄土构成的,这里同样长着洛北常见的杜梨、青、白桦、苦楝等树木,一样的窑舍,一样的村落,一样的在山谷间蜿蜒的小路。他常常绕有兴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