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藏生死之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基础地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基础地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死亡是真理的时刻」或「死亡是面对面接触自己的时刻」。我们见过那些有濒死经验的人,有时候会提到他们看见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时,会遭遇类似下面的问题:「你这辈子做了些什么?你为别人做了些什么?」所有这些都突显一个事实:在死亡时,无法逃避我们的真面目。不管是否喜欢,我们的真性都会显露出来。但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了解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的「存有」(being)有两个层面显露出来:一个是绝对性(absolutenature);另一个是我们的相对性(relativenature)--也就是我们在此刻如何,并且在这一世是怎么样的人,又做了些什么。

    诚如我在前面所说明的,在死亡时,身心的一切成分都会离散。当身体死亡时,感官和微细的元素都会分解,接着是凡夫心死亡,嗔、痴等一切烦恼也都跟着死去。最后,不留下任何障蔽真性的东西,生时遮盖觉悟心的一切都分解了。当时所显露出来的,是绝对性的本初地,它有如纯净无云的天空。

    这称为「地光明」或「明光」的显露,意识本身溶入广袤的真理。《中阴闻教得度》说:

    一切事物的本性是开放、空旷的,赤裸如天空。

    光明的空性,没有中心,没有圆周:纯净、赤裸的本觉露出曙光。

    莲花生大士如此描述「地光明」:

    这个自发的「明光」,无始以来就不曾被生过,它是本觉之子,而本觉也没有父母--多妙啊!这个自发的智慧,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多妙啊!它没有经历生的过程,本身也没有死的成分--多妙啊!虽然它是那么明显可见,却没有人见过它--多妙啊!虽然它在六道里轮回,却不曾受到伤害--多妙啊!虽然它见过佛土,却不曾变得更好--多妙啊!虽然它存在于任何人身上的任何地方,却不曾被发现--多妙啊!而你却继续想从别处证得别种果报--多妙啊!

    即使它原本就是你的,你却往别处去寻找--多妙啊!

    为什么这种状态称为「光明」或「明光」呢?历代上师各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上师说,它表现出心性的光芒明性,本无黑暗,本无障碍:「驱除了无知的黑暗,具有清楚认知的能力。」另一位上师把「光明」或「明光」描述成「最少散乱的状态」,因为一切成分、知觉和外境全都分解了。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既不可以把它当成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光线,也不可以误认为它就是下一个法性中阴所显露的光;死亡时所生起的光明,是本觉智慧的自然光芒,「不管是在轮回或在涅之中都一直呈现的真如本性。」

    在死亡那一刻所显露的「地光明」或「明光」,是解脱的大好机会。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它才能提供这个机会。有些现代的死亡学作家和研究者都低估了这个时刻的深奥性,因为他们阅读和诠释了《中阴闻教得度》这本书,却没有得到口传和训练来理解它的神圣意义,以致把它看得太简单,结论也下得太快。有些人认为「地光明」的显露就是开悟。我们可能都乐得把死亡当作天堂或开悟;但除了一厢情愿的希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唯有确实接受了心性或本觉的开示,而且唯有透过禅修建立并稳定心性,将它结合到日常生活中,死亡的那一刻才能提供解脱的真正机会。

    虽然「地光明」是自然呈现给每一个人,但多数人全然不知它是那么深厚、广阔和微妙。因为大多数人活着时并没有去熟悉认证心性的方法,所以在死亡时都无法认知地光明。因此,在发生的那一刻,就容易以过去的恐惧、习惯和习性本能地做反应。虽然在「地光明」出现之前,烦恼或许已经消失了,但多生累劫的习气仍然存在,隐藏在凡夫心的背景中。在我们去世时,虽然一切都跟着结束了,却还是无法顺从和接纳「地光明」,反而是退入恐惧和无明之中,本能地加重我们的执著。

    这就是使我们无法真正利用这个关键时刻做为解脱契机的障碍。莲花生大士说:「一切众生已经生、死和再生无数次。虽然他们一再经验到那个不可言说的『明光』,但由于受到无明的障蔽,他们就无止尽地在无限的轮回中流浪。」

    凡夫心的基础地

    无明会引生恶业,恶业会形成种种习气,而一切习气都储藏在凡夫心的基础地中。我经常思索,应该用什么例子来描述凡夫心的基础地。你可以把它比喻为透明的玻璃泡沫、几乎看不见的一层薄片,却把我们整个心包围起来;但我认为玻璃门可能是最好的譬喻。想象你正坐在玻璃门前,门外就是花园,你透过玻璃门往外凝视天空。在你和天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存在,因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如果你站起来,想要走出去,你会以为它并不存在而碰到鼻子。但如果你摸它的话,立刻会发现指痕印在某种阻隔你和外面虚空的东西上。

    同样情况,凡夫心的基础地,阻止我们进入天空般的心性,即使我们仍然能够瞥见它。我在前面提过,上师提醒我们,禅修者有把经验到凡夫心的基础地,误以为是经验到心性的危险。当他们安止在高度宁静的状态中时,可能只是安止在凡夫心的基础地中。如同在玻璃圆顶内仰望天空,与站在屋外空旷处仰望天空的差别。我们必须完全突破凡夫心的基础地,让「本觉」的新鲜空气进入。

    因此,我们一切精神修行的目标,还有为死亡那一刻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净化这个微细的障碍,逐渐削弱它、打破它。当你完全打破它时,你和全知之间就没有什么阻隔了。

    上师引导弟子见到心性,可以把「凡夫心的基础地」整个突破,因为唯有透过这种「概念心」的分解,觉悟心才能清晰地显露出来。因此,每当我们安住在心性之中时,凡夫心的基础地就变得微弱一些。但我们将发现,我们能够安住在心性之中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修行的稳定度。很不幸,「积习难改」,凡夫心的基础地又会回来;我们的心就像酒鬼,只能改掉习惯一会儿,受到诱惑或遇上挫折时,就又旧性复发。

    如同玻璃门会留下我们手上和指头上的脏东西,凡夫心的基础地也会聚集和贮藏我们一切的业和习气。也如同我们必须持续擦拭玻璃,我们也必须持续净化凡夫心的基础地。好象玻璃会慢慢磨损,当它越来越薄时,就会出现小孔,而开始分解。

    透过修行,我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