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第(9/18)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步改造剧团的条件已然齐备。这种改造,包括"对戏曲队伍的彻底清理,搞清楚剧团每个成员的政治历史面貌,把地、富、反、坏分子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理;建立人事制度;配齐管理干部;建立党的组织;继续两条道路的斗争;解决上层演员对党三心二意的态度和严重的资产阶级名利思想;演出剧目以现代戏为主,清除表演上的低级庸俗作风;组织剧团上山下乡,一边劳动锻炼,一边演出;提高艺人(有百分之五十的文盲或半文盲)的文化程度等等。"在这所有的改造措施里面,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经营管理制度,而在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分配上准备逐步实行合理的工资制度。其做法是——"经群众大鸣大放,在群众自愿自觉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合理制度,把高薪适当地降低。"

    在那个时候,哪个剧团艺人的工资最高呢?当然是名角荟萃的北京京剧团。"威行如秋,仁行如春。"很快,一纸《关于降低北京京剧团演职员工资问题的报告(1958年)》就呈了上来。这份报告说:"北京京剧团演职员的工资标准很高(最高的1700元,最低的50元),这在所有民间职业剧团中是最高的。因此,造成一些名演员生活上的铺张浪费,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改造和剧团为工农兵广大劳动群众的方针贯彻。"但是"经过整风运动,剧团成员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主要演员马连良、谭富英和一般演职员都纷纷提出降低工资特别是最近的向党交心运动,降低工资已成为全体成员的普遍要求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整风领导小组和团委会的领导下,按第一、演职员自愿,自报公议,领导决定。第二、降低工资既不影响一般演职员的生活,而主要演员还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第三、以上降下不降的原则,对特高薪(一千元以上的)降百分之三十左右,高薪降百分之二十左右,100元以下的不降,只作个别调整,为降薪幅度的控制标准。"报告里还明确指出:"我们意见,为了与目前蓬勃的大跃进的时代相适应,贯彻剧团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这种高工资制必须予以改革,因此我们同意该团提出在群众自愿基础上有计划的降低演职员的工资方案。"

    那时的中国人,已是被革命观念冲昏了头脑的群体。即使心里明暸利害与得失,但"多数的力量"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放弃个人立场。加之,任何个人(包括名角马连良在内)在群体中都是没有地位的,作对就是错误。一石投下,激起层层涟漪。北京京剧团以外的演员也跟着强烈要求降薪。其实,这个连锁效应早在官方估计之内。瞧,"报告"的最后一段,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北京市其他一些京剧团也存在着同样性质的问题,如京剧四团吴素秋、姜铁麟,新华京剧团徐东明,青年京剧团李元春、李韵秋等在整风后也提出降低工资的要求。预料通过北京京剧团降薪,会起很大影响,我们意见亦按北京京剧团的降薪原则,有计划、有领导地作适当的降低与调整,使之能够巩固整风成果,进一步具体贯彻剧团深入工农劳动群众,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北京京剧团这次降低与调整工资,是很不彻底的。我们准备在不断革命中来逐步解决北京京剧团及其他京剧团不合理的薪金问题。"像马连良、谭富英这样的角儿,工资一下子降了五百元,降幅颇大。跑龙套的,如贾荣生原薪三十(自报降为二十六元)、杨长生原薪二十六(自报降为二十元),本不属调整之列,也都降了薪,且降薪数目比自报的还低,每月工资十八元。降薪方案的顺利完成,其关键是在剧团"迅速配备党员干部,建立了党的领导核心",且"经过充分发动群众"。方案已定,但它的实施却因三年困难时期突至而搁浅。

    继而,是干部下放劳动。剧团"国营"了,艺人"干部"了,党让干啥,就得干啥了。在"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群众知识化"的口号下,许多剧团"一锅端",全体演职员开到京郊工地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剧团一些积极分子,看到民工的高度责任心和英雄的干劲,极为感动,也大干起来放"卫星"⑻,连续劳动十二小时。放完"卫星"以后,还强烈要求文化局领导能让他们经常参加劳动,并订为制度。当然,听到汇报的文化局领导也知道:京剧团下放劳动的表现最差,仅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参加了劳动。特别是那些有名气的演员即使下去了,干劲也不大。

    在这个时期,父亲和马连良有一次偶然的会晤。大概是1959年年初,一场大雪过后,人行道上的残雪和沙尘混在一起,被踩成坚实的硬块。马路两旁堆着累累的积雪。由于气温回升,有些雪堆变成了灰色,变得松软。街道泥泞,从四合院灰色屋顶上的融雪开始滴落下来。天空是蔚蓝的,高挂着金黄的太阳,没有一丝云影,空气寒冷却清快。

    父亲忽然来了踏雪的雅兴,说:"我想去公园转转。"

    母亲说:"小愚陪你去吧。"

    我高兴得大喊:"万岁!"因为父亲好久没出去玩了。

    父亲看看表,见已是上午十点,便说:"去颐和园是不行了,我们去中山公园吧!"

    "好,"母亲说:"你们顺便到‘来今雨轩'看看,有没有冬菜包卖。"

    没用多大工夫,老别克车把我们父女带到了中山公园的西门。

    我挽着父亲,一路走,一路看。父亲不时还做深呼吸,见一块空旷之地的雪既厚且白,便弯下腰双手捧起一团雪,说:"好干净的雪,可以捧回家煮茗。"

    我笑着,把他手上的雪打落在地,说:"你觉得干净,妈妈一定说它脏呢!"

    父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父亲高兴,我就高兴。公园松柏参天,人迹稀少,幽雅中也带着一点悲戚。我们走了一段,忽见远处,隐约有一

    -->>(第9/1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