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第(14/18)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延安干部肖甲说:"你没学过社会发展史,你们(指马连良和李慕良)还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

    把问题提到如此吓人的高度,吓得在座艺人心惊肉跳。

    听到这句话,李慕良理直气壮地说:"你骂我是损害人权,有什么意见可以当面给我提呀!"

    不懂政治却知利害的马连良,这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我骂的是李慕良,不是骂党员。"

    接着,一些跟他接近的人,其中包括他的徒弟和同行相继发言。赵燕侠说:"现在正是轰轰烈烈地搞京剧大革命,马团长不但不很好地支持,反而经常给我们泼冷水。你光说拥护排现代戏不成,排戏时你得好好的,才行。你排戏不严肃认真,人家对(台)词、作动作,你在旁边说话。这次大闹《杜鹃山》排练场的时候,还说什么‘这样一闹,死也甘心。'说这句话,你居心何在!"

    马长礼说:"你这次骂人,不是私事。那天你骂‘谁给你撑腰',骂的是党。你发脾气是因为《杜鹃山》中减了你的戏。你在领导面前表示减戏也演,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儿。在大家讨论总理报告时,在大演现代戏时你这样大骂,是为什么?你骂的不是李慕良,骂的是共产党和领导。1957年反右的时候,是领导保护你才过了关。党组织对你既往不究,还给你那么高的地位和荣誉,又是团长,又是校长,还是政协委员。你不好好想这些,反而说‘不管谁给李慕良撑腰,我也要跟你(指李慕良)斗争。'你这艺术家的政治良心何在?"

    在《沙家浜》里扮演胡司令的周和桐说:"马团长排《杜鹃山》处处给导演增加困难,不认真严肃。还有马团长的风格也不高,上次讨论《杜鹃山》的剧本,提到女主人公柯湘的年纪是三十二岁的时候,你当着赵(燕侠)团长的面,说这是小寡妇年纪,说得赵团长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的,直要起急。"

    一些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也相继发言。他们感慨地说:"也只有毛主席的领导,我们才能在这里说说你的错。解放前我们有理也不敢说。今天,这个会太好了。不然,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我们剧团的京剧改革很可能要打败仗。"

    桥归桥,路归路,艺人终归有良心。李慕良再次发言,说:"我保证今后尊重马先生,不能忘本,对老师要报恩。"

    有了这么一句,马连良眼圈红了。但这引起肖甲的不满,扭脸对李慕良说:"你不能这么说,有的人父母成了反革命,怎么办?"这话是李慕良没想到的,尽管此时他已成了中共党员。

    马连良已然心平气和,表示接受意见。说:"我思想里确实有很多旧东西,同志们对我的批评,使我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日后,我决心把旧的一套删了去,新立一本账。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一定要把《杜鹃山》排好,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第二天上午,在排练以前,马连良对剧团全体成员说:"我犯错误了,不该在排演场大吵大闹,在这里向大家道歉。同志们说的都是金玉良言。我脑子糊涂,若不帮助我,说不定还会犯什么错误呢!"所有人都给他鼓了掌。其实,无论是先头的骂人,还是后面的检讨,马连良其实都是在力图维护一种体面。艺人是最讲究体面的。体面关心的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肯定方可获得的自我评价。体面注重的是环境反应,注重的是社会眼光,所以,体面的里面包藏着自尊。社会地位卑贱的艺人可吃苦,能受罪,但对体面式的尊严具有特别的敏感。梅兰芳的猝死,不就是为了保持体面、病重坚持独自如厕吗?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耻感文化,这一点在成了"角儿"的艺人身上是很突出的。

    第二天,剧团党支部按上级要求,对马连良的检讨做出了书面汇报与总结。他们有以下三点估计。一,组织上对马连良的批评始终贯彻了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原则。二,马连良的封建思想在剧团具有很大代表性,直到今天他还把李慕良当成他的奴隶。今后还必须帮助他提高认识。三,从揭发材料来看,马连良对现代戏是反对的,并有很大的不满情绪。骂李慕良不过是指桑骂槐而已,问题的实质是对领导不满。——其中,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它预示着马连良的未来,不祥的未来。

    这一年的夏天,北京举行了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江青正式登台亮相。高层权力的参与和拨弄,使中国艺术迅速滑向了一条非艺术化的道路。从此,京剧演不演现代戏,被提到革不革命的高度。马连良积极参加观摩团的所有活动。在观摩座谈会上,没有谁在认真研究艺术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表白自己如何做个革命者。马连良也及时表态,说:"在乱七八糟的时代,就演乱七八糟的戏。我自己演了几十年死人,现在我说我活了。我们要演革命的现代戏,要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决无更改!我非把现代戏演好不可,到了那时,再叫我唱《游龙戏凤》、《乌龙院》,我也不演了。"

    张君秋更是激动,说:"要革命化,不演现代戏不行,请让我参加革命!"

    说到传统戏,一些中年演员认为:"老戏根本就没有积极意义了。高盛鳞的《长坂坡》连内行也看不出怎么好,这样的艺术是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并预言:"将来历史戏慢慢要被淘汰。"

    赵燕侠又再次提到自己的薪金太多,和社会主义不协调。童葆苓也要求领导取消自己的保留工资,并说:"多一分钱,就想多吃多喝。享受惯了,当然就不想革命了。高薪问题不解决,还提什么革命化!"。

    平素讲究吃喝与穿戴的演员,哪一个不想多挣多花。怎么一下子说变就变了?我想,这种渴望"脱胎换骨"又惟恐不得的痛苦要求。对老于世故的艺人来说,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自我克制、自我警戒和自我保护。要想平静地生活吗?就必须顺从、顺势。形势比人强,有几个不随波逐流?何

    -->>(第14/1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