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自成(历史小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遭物议。”

    “奴婢知道。”

    “对东虏要抚,一定得抚!”皇帝用坚决的口气说,故意用个“抚”字①,以掩饰向满洲求和的实际,也不失他大皇帝的无上崇高的身份,“倘若抚事可成,”他接着说,“国家即可无东顾之忧,抽调关宁铁骑②与宣大劲旅,全力剿贼,克期荡平内乱。卢象升今夜可到?”

    ①抚--意思是招抚、招安。

    ②关宁铁骑--明末最精锐的边防军,驻扎在山海关和宁远(在锦州地区)一带,以骑兵为主,故称为关宁铁骑。关宁和冀东是一个军区,军区长官称“蓟辽总督”。

    “是,今夜可到。”

    “要嘱咐他务须持重,不可轻战。”

    “奴婢领旨。”

    一个年轻长随太监手提一盏宫灯进来,躬着身子奏道:

    “启奏皇爷,兵部尚书杨嗣昌己到。”

    “叫他进来。”崇祯说,向高起潜挥一下手。高起潜马上叩了一个头,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

    ※※※

    杨嗣昌是一个将近五十岁的人,中等身材,两鬓和胡须依然乌黑,双眼炯炯有光,给人一种精明强于的印象。当他在文华门内西值房听到传旨叫他进去的时候,他习惯地把衣帽整了一下,走出值房。他正要小心地向里走去,恰好高起潜走了出来。他赶快抢前一步,拱一拱手,小声问:

    “高公,皇上的意思如何?”

    高起潜凑近他的耳朵咕哝说:“我看皇上满心急着要和,就是怕他自己落一个向敌求和的名儿,尤其怕外廷议论,杨阁老①,你千万不要对皇上说外边已经在纷纷议论。”

    ①杨阁老--即兵部尚书杨嗣昌,“阁老”是明朝官场中对内阁辅臣的尊称。

    杨嗣昌点点头,同高起潜互相一拱手,随着那个青年太监往里走去。

    当一个宫女揭起黄缎门帘以后,杨嗣昌弯了腰,脚步更轻,恭恭敬敬地走迸了文华后殿。另一个宫女揭起来暖阁的黄缎门帘。他的腰弯得更低,快步进内,说了声:“臣杨嗣昌见驾!”随即跪下去给皇上叩头。虽然崇祯对他很信任,处处眷顾他,北京和南京①有许多朝臣弹劾他,都受到皇帝的申斥和治罪,但是他每次被召见,心里总不免惴惴不安。他深知道皇上是一个十分多疑、刚愎自用和脾气暴躁的人,很难侍候,真是像俗话说的“伴君如伴虎”。今天被皇上宠信,说不定哪一大会忽然变卦,被他治罪。由于这个缘故,他近来已经得到皇上同意,让他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举荐卢象升来代替,以便减轻他的责任,专心在内阁办事。行过常朝礼,他没敢抬起头来,望着皇上脚前的方砖地,等候皇上说话。

    ①南京--明朝自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改为留都,仍设中央各衙门和文武朝臣。

    “先生起来。”崇祯说,声音很低。

    杨嗣昌又叩了一个头,站了起来,垂着双手,等候皇上继续说话。崇祯轻轻地咳了一声,问:

    “卢象升今夜一定能来?”

    “一定可以赶到。”

    “三大营①如何分派?”

    ①三大营--明朝拱卫北京的军队总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因系京城卫戍部队,所以又称“京营”。

    “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驻守东直门和朝阳门外。原来在德胜门外驻扎一部分,备援昌平。如今各处勤王兵马来到,昌平无虞,这一部分人马也撤到朝阳门外。”

    “城上的守备情形怎样?”

    “京营兵守城够用。红衣大炮昨天都已经运到城上,也派官员祭过。”

    听杨嗣昌对答如流,崇祯频频点头,感到满意。他想询问议和的事,但是迟疑一下,改换了一个话题,说:

    “如今虏骑人犯,国家兵源枯竭,不易应付。廷臣们泄泄沓沓,徒尚空言,不务实际,一到紧急时候,不能为君分忧,殊负朕意!如兵部主事①沈迅,上疏奏陈边务,说什么‘以天下僧人配天下尼姑,编人里甲②,三丁抽一,朝夕训练,可得精兵数十万’,这岂不是以国事为儿戏?糊涂之至!”

    ①主事--六品文官,是中央各部中的“处长”。

    ②里甲--最基层的社会和政权组织,里等于保,里之下是甲。

    杨嗣昌见皇上生气,委婉他说:“沈迅这意见确实糊涂。但他敢于冒昧上奏,一则是他知道陛下是尧舜之君,不罪言者;二则是他忧国心切,不暇细思。他所条陈的事项颇多,其中也不乏可采之处。”

    崇祯沉吟片刻,点头说:“姑念他还有点忧国之心,朕不罪他。”说毕,把下巴一摆,几个宫女和太监又赶快退了出去。

    “自朕登极以来,”他用低而沉重的声调说,“东虏已经四次人塞,崇祯九年秋,虏骑人犯,昌平失守,震惊陵寝。凡为臣子,都应卧薪尝胆,誓复国仇。可是刚过两年,虏骑又长驱而入,蹂躏京畿。似此内乱未息,外患日急,如何是好?”

    杨嗣昌跪下回答:“微臣身为本兵①,不能克期荡平流贼,外征逆虏,实在罪该万死。目前局面,惟有对虏行款②,方可专力剿贼。”

    ①本兵--兵部尚书,明朝习惯称做本兵。

    ②行款--明清两朝的政治术语,就是议和。

    “朕本来有意召全国勤王之师与虏决战,可是流贼一日不平,国家就一日不能专力对外。目前之计,对虏总以持重为上策,如能议抚,抚亦未尝不可。卿与辽抚①方一藻派周元忠往满洲传达朝廷愿抚之意,是否已有头绪?”

    ①辽抚--辽东巡抚的简称。

    “臣今日接方一藻密书,言周元忠已经回来,满洲屡胜而骄,态度据做,且恐我朝廷意见不一,所以不肯就抚。”

    崇祯的心中猛一失望,但没有流露出来,略停片刻,又问:

    “卿打算如何?”

    “臣想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应当派周元忠再去一次,详谕朝廷愿抚之诚意。”

    “是否会走漏消息?”

    杨嗣昌是一个饱有经验的官僚,不敢像高起潜那样把实情全部隐瞒,他决定说出一点实话,替自己留个退步:

    “臣因周元忠是一盲人,平日往来辽东,卖卜为业,所以派他前去,原想着可以避免外人疑惑。可是不知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