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家使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告别军旗开拔新川峡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则地躺在高低不平的戈壁滩上。这些坟丘都不高,有些几乎都塌陷了。经过了岁月的侵蚀,谁也不知道被埋葬者来自哪里,为什么而来,更不知道埋葬者是何许人也。坟茔给神秘的戈壁增添了一层死亡的阴影,然而,战士们对这一切只是觉得好奇,他们对待死亡和神秘早已司空见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每一次战斗中,有多少战友为革命战死沙场啊?他们就地掩埋了多少战友啊?有些战友连个墓碑都没有留下。眼前这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难道也曾发生过激战?

    刘天忠告诉大家:"这些没有墓碑的坟地被人们称为乱葬岗,意思是乱七八糟埋人的地方。"

    "这里埋着什么人呢?"有战士问道。

    "有红军,也有国民党兵。"刘天忠告诉他们:"一场战斗过后,尸体有的被烧得面目全非,根本认不出来哪个是红军哪个是马匪军?我们老村长说,马匪军里当兵的有不少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全埋了吧!所以,才有了这个乱葬岗。"

    "团长!"梁石头在远处大叫:"我找到了!"

    刘天忠大踏步跑了过去,梁石头说得对,果然是邵一波、粟一森的坟墓。

    李佩其和马明义在乱葬岗的边缘地带,停下了脚步。他们望望天空,是那种出奇的蓝,蓝得很纯净,没有一丝云彩,让人感到美丽至极。

    刘天忠的吉普车飞快地开过来了,车还没停稳刘天忠就跳了下来。他走到首长跟前,低声说着什么。李佩其听了点点头说:"我和政委都是这个意思。"马明义马上命令,通知部队,到前边泰山隧洞口休息!

    刘天忠又上了车,快速向前面的队伍开去。

    马明义笑着说:"这个刘团长,今天的心还细了一回,不多见啊。"

    李佩其说:"经历了这么多年战争的洗礼,他应该成熟了。战争是一所大学校啊!再说,这次是回到了他的家乡,他的心情一定和我们不太一样啊!"

    马明义心说,这又何尝不是我自己的家乡呢?马明义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心头跳跃。

    "嘎斯69"吉普车缓缓地跟了上来,李佩其和马明义上了车,朝泰山隧洞方向驶去。先头部队已经在隧洞口休息等候了,后边的部队还在不断地开来。

    李佩其、马明义下了车,仰望着泰山隧洞,经过了二十年的沧桑之后,洞口上方的几个大字已经斑驳了。穿过这个洞子,再走二十多里地就到部队此行的目的地吕九庄了。

    二十年前,吕九庄村村长吕泰山针对山路难行、出门要绕几十里山道的实际情况,历时四年,修建了泰山隧洞。吕九庄到汤县的距离缩短了近一半。吕九庄的山民从此走出了大山,告别了封闭和落后。吕泰山耗尽了自家的家产,为此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被山民们誉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解放汤县时,由于吕泰山帮助搞出了国民党的城防图,解放军炮兵准确无误地炸毁了国民党守军的暗堡工事及火力点,汤县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因此而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

    吕泰山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远不止这些。

    1936年冬天,红西路军首长陈昌浩、徐向前的指挥部就设在汤县。

    国民党马匪军为了消灭红军,马步芳将两个团的兵力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伏在了汤县北侧的山沟里。他们将在翌日凌晨向红军发起攻击,突袭红军的指挥部。三位前来新川峡考察地质的青年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切,在吕泰山的帮助下,他们连夜把敌情送到了汤县,粉碎了马步芳偷袭的阴谋。

    这三位青年就是李佩其的大学同学,他们叫邵一波、王晓伟和粟一森。为了新川峡地下的宝藏,他们秘密从甘肃省省城兰州来到了汤县,又冒着严寒徒步到吕九庄考察地质。在完成任务返回的途中,发现了埋伏在这里的国民党马步芳匪帮的两个骑兵团。

    王晓伟首先分析了他们所处的位置,身后是一望无垠的大戈壁,直通吕九庄,前面是难行的山路。如果选择山路乘夜色到汤县给红军报信的话,很难说不被敌人发现。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但救不了红军,而且他们千辛万苦获取的地质资料将会落入敌手。

    "怎么办?"邵一波、粟一森征求王晓伟的意见。

    王晓伟说:"我建议兵分两路,一路是给红军报信,由我和粟一森负责。我们马上掉头到吕九庄,请吕泰山做向导,抄近路向红军报告敌情。另一路由邵一波负责,把全部的地质资料带上,安全地返回兰州。"

    邵一波说:"这样,晓伟办法多一些,这地质资抖由你负责保护!我和一森负责报信。"

    汪晓伟还想坚持自己的意见,粟一森坚定地说:"晓伟,一波说得对!我们没有时间了,就这样分头行动吧!"

    王晓伟只好与邵一波、粟一森告别,然后绕道凉州,顺利地把地质资料送到了兰州。

    红西路军将士在吕泰山的指引下,通过小路很快包围了埋伏的敌人。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向敌人发起了激烈的攻击。

    刹那间,山沟里、戈壁滩上硝烟弥漫,炮火横飞……

    战斗从午夜持续到了天亮,红军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反攻,终于在敌人援军赶到之前结束了战斗。这次战斗虽歼敌四千余人,但红军也伤亡惨重。邵一波、粟一森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不幸的是,他们全都光荣地牺牲了。

    ……

    李佩其指着墓碑对大家说:"这就是邵一波、粟一森同志的墓碑。"

    这是个用石头圈起来的墓地,坟头上不少地方已经塌陷了,还有好几处小动物进出的洞穴。坟前的墓碑上写着,"地质英雄邵一波、粟一森之墓。"

    全体将士摘下军帽,向墓碑低头默哀。

    李佩其伤感地走到墓碑前带领大家向英雄鞠躬致敬,看着雨水冲洗得斑斑驳驳的坟头,李佩其的双眼湿润了。当年清华大学时的同学和地下党的战友,如今是天各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